二、全局意识
毛泽东善于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他反复指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7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2—313页。)“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蛤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49页。) 坐井观天是导致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要紧的全局上,如果丢了这些,而去忙那些次要问题,那就难免吃亏了。毛泽东总是这样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把握问题。在这方面,他的眼界之高、洞察力之敏锐、决断和反应之迅速,超过了同时代的所有人。
毛泽东的全局意识对我们认识金融形势有着重要意义。比如从全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快速发展,表现为“硬实力”的大幅提升,包括我国金融资产规模已达到150万亿元人民币,是1978年的1300多倍;全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国有101家。但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软实力”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金融宏观调控能力、金融企业治理机制、金融发展环境、金融监管有效性、金融文化与金融理论建设等方面。这些从局部是看不清楚的。从局部看,可能看得成绩满满,也可能看得问题多多。只有从全局的高度,才能全面认清这些问题,既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又看到问题保持清醒。
三、前瞻意识
毛泽东历经过大风大浪,经常面临黑暗、险峻的形势,但他总能凭借前瞻意识在险峻中找到生机。井冈山时期,针对当时革命队伍的前途迷茫和绝望情绪,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这样鼓励道:“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06页。)1940年日寇疯狂大“扫荡”,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毛泽东再次用诗一般语言预见革命高潮:“一切内外黑暗势力的猖獗,造成了民族的灾难;但是这种猖獗,不但表示了这些黑暗势力的还有力量,而且表示了它们的最后挣扎,表示了人民大众逐渐接近了胜利……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3—704、709页。)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声称3个月到6个月时间解决共产党问题。毛泽东后来写道:“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清醒地估计了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知道一切内外反动派的进攻,不但是必须打败的,而且是能够打败的。当着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45—1246页。)
毛泽东的前瞻意识对我们这一代人有着深刻的影响。2007年4月,我在《认识经济运动规律,警惕经济拐点下的金融风险》一文中提到“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增长”,“美元债券正趋于垃圾化”;“经济拐点迟早是要来的,我们的任务是登高望远,在拐点来临前变急拐点为慢拐点,防止翻车”;“外汇储备过高、流动性过剩与经济增长过快互为因果循环推动经济拐点的到来,外汇储备过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一年多以后,出现了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全球金融危机。
这里我还要多说一句,毛泽东的“当着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这段话,不但反映了他的前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这句话影响了我40多年,每到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想到他这句话,就顿感信心倍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