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群众面对面
完善基层干部监督体系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委书记 蒋建明
近年来,沭阳县注重提高基层干部治理和执政能力,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如何完善基层干部的监督体系做了很多工作。
在监督内容上,既注重廉政监督也注重勤政监督,让基层干部不当贪官,也不当懒官,注重从小事抓起。我们对日常生活、工作中存在轻微问题的领导干部以书面形式进行及时提醒,做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同时针对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实行投诉、一次查实、调离岗位、降级别。
在勤政监督上,针对村组两级,建立村组两级编报为民办实事制度,努力让群众每年都能看到新变化,享受到新成果。为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我们组织群众代表等参与评议,并将结果在媒体上进行公示,最大限度地让知情人说话、知情人投票,立体式评价干部综合表现和各方满意度。
在监督层次上,除组织监督外,还将基层干部的监督延伸到网络和社会,着力破解多层次、立体式跨监督的格局。针对网络发展便捷特点,巧用网民在网上设立的县委书记网络会客厅,实名跟帖回复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在线接受社会各界的评价。目前发帖量超过20多万,解决网民问题8万余件。
为方便群众办事找人和监督,从县委书记到普通公职人员,每人实行佩戴胸牌上班制。同时,为弥补8小时以外监督的困难,我们建立公职人员日常行为月报告制度,对未如实报告的一经查实将针对有关规定给予处理,规范干部行为。
基层干部要打好人性这张牌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区长 吴胜武
作为基层党员的干部代表,我觉得真正要树立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践。
党员干部要带头,走好群众路线这条路。基层党员干部无论多忙,都要沉下心来听民意,俯下身来解民忧。如果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对待群众简单粗暴,忘记“我是谁、为了谁”,只会与群众渐行渐远。
党员干部带头,凝聚好“正能量”这个魂。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先锋能量作用,不仅要把正能量传递好,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别人,还要形成强大精神合力。
此外,引导很重要。针对有些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如果不积极引导和加强沟通,就会产生更多矛盾和误解。如果引导得当、沟通顺畅,很多麻烦可以避免。这就需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如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广大基层领导干部也要坚定立场、注重方法,用行动去回应质疑,用事实去击碎谣言。
党员干部带头,要打好人性这张牌。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是“人”,是人民群众身边的好人,普通人所拥有的善良人性本质不能丢。
同时,党员干部的本质属性也不能丢,要用党性去升华人性。基层党员干部要情系百姓,无私奉献,超过普通人的人性,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性格魅力感染群众。党员干部如何打好人性这张牌,关键还是制度安排,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全体党员干部的人性和党性中的闪光点。
学会做“全科干部”
浙江慈溪市委常委、周巷镇党委书记 傅贵荣
个人认为,基层干部形象主要受三个因素困扰:工作难做,动力不足,媒体误读。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发展建设、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要靠基层干部去落实。同时,许多基层干部存在“三重三轻”问题:重人际关系,轻实际工作;重视对自身有利的工作,轻基础性、基本性的工作;重视违法大节上的把握,轻视违纪小节上的把握。
基层是直接与基层民众打交道的最前线,一旦出现政府治理的焦点事件,有媒体习惯于对基层干部进行“揭露”和“批判”。对于少数基层干部来说,这种“揭露”和“批判”并不为过,但是对于大部分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基层干部来说,因为少数干部素质低下而“被低下”“躺着中枪”“被污名化”,显然有失公允。
提升基层干部形象需要理顺体制,明确职权,既要减少对基层的各类检查、评比和考核,又要按照权职对等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基层的职责和权力;需要注重激励、增强活力,根据实际需要培育好实用、管用的干部,强化基层干部交流,在职务晋升上给予基层干部更多希望和空间。
结合即将开展的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与群众的交流,改进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学会做“全科干部”。同时,希望媒体能发出“好声音”,宣传“正能量”,加大对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的解读和宣传力度,使群众逐步增加对基层干部的理解,消除对基层干部的误解和偏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