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要多点“泥土味”

机关干部要多点“泥土味”

核心提示: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蓬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接地气”、摸民情、办实事,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媒体也纷纷赞道机关的“烟酒气”淡了,“泥土味”浓了。干部只有多吃“土菜”,拒吃“接风宴”,不吃“感谢饭”,才能亲身体验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和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最终架起心连心的桥梁。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蓬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接地气”、摸民情、办实事,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赞扬,媒体也纷纷赞道机关的“烟酒气”淡了,“泥土味”浓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也还有一些干部仍将走基层、见群众当成一种形式,甚至还有迫于形势、应付任务之虞。如何让机关干部身上多点或者始终葆有“泥土味”,笔者认为,不妨让机关干部们多学点土招。

不妨带点“乡音”。话语相投,方能思想相通;思想相通,方能工作到“家”;工作到“家”,方能政令畅通。而我们的一些机关干部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说起话来官腔十足、套话连篇,群众不爱听,也听不进。因此,机关干部学讲群众语言是“接地气”的“必修课”。真心喊一声“阿姆”、叫一声“兄弟”,或许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却拉近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了。

不妨走点“泥路”。这个泥路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泥巴路,一种是矛盾纠纷集中的“地方”。诚然,通过近年来各级党政干群的戮力同心,我们乡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但依然有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着“路难行”的困状,这就需要我们的机关干部要摒弃“泥路不走、弯路不选、远路不去” 的不良思维。脚累了可以泡泡,衣裤脏了可以洗洗,但我们的付出却能换来第一手的基层情况。这“泥路”的第二层意思指的是我们的有些干部喜欢看走基层设计好的“固定路线”,包装好的“样板”,这样一来,所到之处都是一幅莺歌燕舞的场景,却看到实情,也就失去了“接地气”的意义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杜绝“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的现象,多到问题和矛盾最多的地方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

不妨穿件“农衣”。我们的干部下基层,如果都是西装革履、皮鞋锃亮、头发油光,坐个板凳都得用纸先擦擦,这无疑就让人有种距离感。而衣着朴素,既能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能拉近与基层群众的距离,便于开展工作。

不妨吃口“土菜”。下基层、接地气,群众最反感的是干部大吃大喝,而农村群众的真实生活水平如何,我想只有到了农民家里,揭揭锅盖才会知道。干部只有多吃“土菜”,拒吃“接风宴”,不吃“感谢饭”,才能亲身体验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和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最终架起心连心的桥梁。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