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奶业发展。2013年,网络媒体和网民对奶业的关注贯穿全年,关注的重点由洋品牌到国产奶粉,由质量到价格,由市场到奶农,可以说覆盖了整个奶业链条。1月下旬曝出的新西兰奶粉双氰胺事件成为媒体聚焦洋奶粉质量安全问题的起点,2月下旬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从新西兰、荷兰等国进口的婴幼儿奶粉质量不合格,引发网民呼吁不要盲目崇洋,并建议加强进口奶粉监管。这与香港、澳门出现的“奶粉荒”及香港对大陆游客限购奶粉的报道相互交织。3月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标榜为荷兰原装进口的“美素丽儿”奶粉,实际上是被不法进口商掺杂过期奶粉后重新灌装的问题奶粉,让消费者进一步看清了洋奶粉质量的参差不齐。4、5月份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检验证明国产婴幼儿奶粉质量优于进口”的消息则受到广泛质疑,引发数万网民吐槽,其中顶起者寡拍砖者众。6月初国务院部署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工作时提出的“按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6月中旬九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管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都受到媒体及网民热议与肯定,被称为“奶粉新政”。7、8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反垄断调查剑指“洋奶粉暴利盛宴”,涉及合生元、美赞臣等六家知名企业获得史上最大奶粉价格垄断案罚单。9月份,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筛选出伊利、蒙牛等六家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予以集中推介,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并充满期待地指出这是国产乳业“逆袭”洋品牌的一次集体亮相。网络媒体和网民在年底关注液态奶涨价过程中,则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奶农的弱势地位,不无忧虑地讨论到,奶牛养殖户面对企业没有话语权,应得利益得不到保护,如果不改变奶农在乳业价值链中的配角地位,每一次市场波动都会给奶农、乳业和消费者带来多重伤害。
五、食品安全。2013年伊始,食品安全就成为“三农”网络舆情热点,1~2月份相关新闻报道及网帖数量分别占到总量的28%和32%。海南豇豆农残超标、辽宁假羊肉卷、欧洲马肉风波、郑州假兽药、石家庄注水牛肉事件被曝光后均受到关注。5月份网络媒体和网民对食品安全话题聚焦升温,相关话题占比过半。其中山东“毒生姜”、镉大米超标受到持续关注并引发热议。食品安全问题频繁曝光,舆论支持重典治乱、严格监管。高法、高检也在5月份发布了界定食品安全定罪量刑标准的司法解释,网民则对重拳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表示高度支持。而随后,中药材和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硫磺熏制枸杞、地沟油、汇源等果汁企业“瞎果门”和赣南“染色脐橙”等事件先后披露,并都一度成为舆论热点,但持续时间及影响都较为有限。可不容忽视的是,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论一年里此起彼伏、沾火就着,每个月都引发不同角度讨论,网络媒体和网民对此极度敏感。
六、农产品市场。2013年,一方面农产品市场流通状况和价格起起落落继续受到关注。菜价上涨、猪价下跌成为年初媒体关注的焦点,5月份菜价回落后则出现了由“蒜你狠”到“蒜你贱”的调侃。6月份活禽交易升温、猪肉价格回升受到业界欢迎。7月份河南部分地区西瓜遭遇十年来最差行情,河南多家媒体纷纷发布销售信息,发起“买西瓜传爱心”活动,网民也在微博、论坛倡议“买西瓜,传递正能量”,此举被称为“充满温情和人性”,获得舆论好评。另一方面,对农产品市场领域的新生事物投去了更多目光。新华网在8月份援引有关研究报告称,截至2012年底近60万个淘宝网店来自农村;《人民日报》介绍了多地农民借助淘宝网销售牛羊、蜂蜜等成功案例。有舆论认为,“淘宝村”的出现将在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大潮下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则在9月份均以专题形式,对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一事进行了深度报道。新华网指出,中国生猪市场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而《第一财经日报》援引有关人士的评论称,这将使我国畜牧业更加开放和自由,进而冲击国内小规模养殖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