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署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进入到第二批次。这次教育实践活动,重点解决县处级以上机关及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关心关注哪些问题,有哪些期盼和要求?笔者与文友偶尔的一次对话,暴露出一些端倪。他的观点很简洁、很深刻:“当官要身正、心正、神正。”一语中的。
身正的含义,大家都比较明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明代政治家钱琦也讲过“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作为官员、公务人员,扮演着“治人、责人、成人”的多重角色,为人处事自然少不了“公”的色彩,离不开“正”的要求。目前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媒体、网络上频频曝光的个别官员作风霸道、道德败坏、徇情枉法、奢侈腐败,的确给党的形象蒙上了灰尘。呼唤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发挥好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群众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为官为政的最基本守则。
身正是否就合格了呢?不要小瞧了群众的“火眼金睛”和觉醒的“主人意识”。在中央条条禁令约束和越来越犀利的督导下,官员们止步于酒馆歌厅,不去碰“灰色收入”,停止了“黑色交易”。貌似风清月明的背后,也有不少潜流纵横、洋相百出。企业食堂、私人会所甚至私人游艇,成了个别官员饕餮笙歌的新阵地;阳奉阴违、曲径通幽、太极推手,成了个别官员“对付”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新办法。出现这种种问题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个别党员干部“心术不正”。谁是真整改,还是真掩饰,谁是真干净,还是假丑恶,群众看得清楚、看得仔细。所以群众才会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身正”,还要“心正”、“神正”。
“心正”是为官为政之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古人曰:“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当官,关于政心、政德、党员干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宪法、党章里面写得多了,历次教育活动中也是反复强调、千叮万嘱。实在怙恶不悛,就查、就办、就抓、就判,该降的降,该免的免,该关的关。但总还有那么一些人铤而走险、顶风而上,为什么?根本还是“心”出了问题。“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心”出了问题,那是比骨子里的东西还要隐藏得深、还要难以治疗的疾病。就像我驻英大使刘晓明批评日本像“伏地魔”一样。魔心不死,魔术横行,今天不发作,总有一天要发作。中国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所以要解决“心”里面的“魔”和“火”,就要深刨思想根源处的原因,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而不是光做做表面文章、除尘打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群众要求“神正”,有两种理解。一是要信仰正。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故此“神正”,应理解为对“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的尊重、敬仰、敬重。毛泽东同志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要“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胡锦涛同志指出,“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全党的长期一贯式要求。这些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芒的重要论断,要求各有党员干部把人民群众当作心目中的“神”,常怀敬仰之情、常有敬重之念、常存畏惧之心。
“神正”的另一种理解是精神正,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精气神儿”,要有思想、有思路、有能力、有气魄,仅仅“有”还不够,还要思想端正、思路正确、能力充分、气魄宏伟。我们描写某人“神采奕奕”、“聚精会神”,都是褒义词;“六神无主”、“神不守舍”,是贬义词。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怎么样,有没有“精气神儿”,群众从未放弃过这样的权利要求。中央要求各级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儿”,就是要解决干部“精气神儿”的源头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激发出来的“精气神儿”才能“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办实事,才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的“正能量”。突出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以实实在在的变化驱散雾霾,匡扶正气,做到“风清气正”。
如何做到“身正、心正、神正”?《礼记·大学》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笔者认为,这正是对“身正、心正、神正”三者辩证关系的最佳诠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