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合·再努拉:独臂村官

阿巴合·再努拉:独臂村官

核心提示:今年56岁的他叫阿巴合·再努拉,哈萨克族。从1993年起,他连续当选新疆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西玛依沙斛村的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20年来,他带领全村群众人均收入增长了40余倍。追溯他当年第一次当选的原因,村民们都说:“他用仅有的一只手,活干得比别人用两只手还好”。

初次见面握手时,他伸出了布满厚茧、坚实有力的左手。他的右手上戴着一只雪白的绒线手套,假肢僵硬地垂在身边。

今年56岁的他叫阿巴合·再努拉,哈萨克族。从1993年起,他连续当选新疆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西玛依沙斛村的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20年来,他带领全村群众人均收入增长了40余倍。追溯他当年第一次当选的原因,村民们都说:“他用仅有的一只手,活干得比别人用两只手还好”。

1978年秋,21岁的阿巴合帮村集体脱麦子时,右臂被脱谷机卷断。那时,他父亲已去世多年,患食道癌的母亲刚做完手术,家里还有4个妹妹,最大的13岁,最小的8岁。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最主要的劳动力,右臂忽然断了,“如果不是牵挂家人”,阿巴合差点“连活下去的勇气也被卷走了”。

就在阿巴合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时,当地民政部门派人送他去上海,出资帮他配装了假肢。他至今记忆犹新,在上海的假肢厂,他见到了没有双手或没有腿的人,“我还好嘛,有一只手,也有力量自己生活。”他的想法就此改变。在亲朋的鼓励下,阿巴合开始学着用左手穿衣、吃饭、练习写字。渐渐地,他可以用一只手骑马、干农活,一只手不够用时,就用嘴来帮忙。

哈巴河县西玛依沙斛村位于中国版图的最西北端。如今,漫步于村中,只见两排整齐的红砖围墙分列于干净平坦的柏油路两旁,围墙上一扇扇小巧的铁门通往不同人家的小院。家家户户院里高大茂密的树木探出围墙来,在柏油路上方形成绿色的拱门。这幅油画作品般的画面,令人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是风沙肆虐的“沙窝子”。

1993年,西玛依沙斛村村委会换届选举,阿巴合被群众选为村委会主任。阿巴合想,既然当了村主任,就不能只顾自己的小家,得设法提高全村群众的收入。他翻阅资料,反复思考,下定决心要办的第一件事是治沙。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挖掉穷根。”阿巴合向村民们发出倡议。

阿巴合先发动村班子成员和村里的党员集资买来5000多棵树苗,在田间地头植起了树。从清晨到黄昏,村里人常能见到他左手握铁锹,下颌和肩膀夹着锹把,在干涸的土地上执拗种树的身影。他经常干得肩膀起了泡,下巴脱了皮,家人软硬兼施试图劝阻,可谁也拦不住他植树防沙的决心。为确保树木成活,他干脆用自家的3亩责任田来种树苗,又拆了自家牲畜棚圈,用木杆扎成树苗的防风架,像从前管护庄稼一样,挖渠灌溉,施肥围栏,忙个不停。这招还真管用,3年后,树苗长成防护林,田地里的风沙明显少了,农作物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村民们得到了实惠,越来越多人开始心甘情愿地跟随他一起植树,村里的防护林面积以每年五六十亩的速度不断增长。今天,成片的林木不仅像戍边卫士一样为西玛依沙斛村的农田挡住了风沙,还把昔日的沙窝子变成了胜似江南、绿树成荫的宜人村庄。

除了治沙,阿巴合还表现出不俗的管理才能和魄力。1993年的西玛依沙斛村一穷二白。全村人均年收入仅192元,村集体账户没有一分钱。为解决村集体财政严重匮乏的问题,阿巴合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硬是将原本属于村集体的150亩土地从部分村干部和村民手中收了回来。然后,他将这些土地面向全县公开竞价承包。那一年,西玛依沙斛村的集体账户里破天荒地第一次有了4万元收入。

村集体账户有了钱后,阿巴合就把它们集中起来办大事。村子紧临哈巴河,这条河是全村的生命之源。由于有河没有桥,这条河也阻碍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运。村里孩子们要上学,得多走两公里路绕道而行。同时,村里水利设施落后,虽然守着河,全村土地却普遍缺水。

为此,阿巴合与村班子商议,从村集体账户上提取3万元,带领全村精壮劳力奋战3个月,建起了一座石桥。然后,他又带着村民们铺设了5公里防渗渠,替代原来村民们各家自建的粗糙的土渠,又维修了14座闸门,彻底改变了过去村里“高处不见水、低处不见秧、大水漫灌”的情形,还开发利用了荒地800亩。

“水利工程是我们干的一件大事。那个时候阿巴合白天晚上都不休息,唯一的一只手都是黑黑的,经常受伤。”村民马达尼亚提·哈布里汗回忆说。

为了民主管理村事务,阿巴合提出“六环工作法”,将70多项村务事项纳入集体民主决策,按照“事项提出、民主讨论、民主表决、事项承办、监督实施、评议考核”6个步骤依次进行。多年来,在村委会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每天都向全村72户人家、315口村民公示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

近些年,阿巴合带领村民们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良牲畜良种,成立农业协会,推行土地流转……原来的“穷窝子”,逐渐变成了县里的“富窝子”。如今的西玛依沙斛村,铺上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修了定点倒垃圾的垃圾池;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有线电视和电话,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原来的牛车、马车逐渐换成了摩托车、农用车;村集体还出资为村民交纳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2012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200元,比20年前增长了40多倍。

村民们都对阿巴合竖大拇指,赞不绝口。有人说,他带领大家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有人说,他一心为公,自家亲戚的事反而排在后面,让人敬佩;有人说,他经常帮助伤残孤寡老人挑水劈柴、播种收割,村里的老人都亲切地叫他“孩子”。很多人都会提起同一个故事:阿巴合设法筹集资金,又发动村里的党员和精壮劳力义务劳动,帮助村里耳聋且患有肺病的乌拉孜盖起了60多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新房,让他们一家搬离了居住多年的破旧小土屋。

2011年,阿巴合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面对各种荣誉,阿巴合说:“村长、村支书就是给村民解决问题的人,要多了解村民在想什么。我们基层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感谢党对我这么照顾。村里的事有时候容易有时候难,我干得不是特别好,我不给自己那么高的评价。反正我努力过了,正在努力干着呢。”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