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把“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置于重要位置,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规则体系加速重塑,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更多着力点落到国内市场培育与制度供给上,不只是权宜之计,更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主动选择——以确定性的内需、规则与韧性,对冲外部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底气何来?其一,“强供给”的家底更厚:我国物质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夯实,为“质”“量”协同提供供给端支撑;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在,越是如此越要以改革与创新增动能;其二,目标与标尺已明确:“十五五”主要目标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释放了以质量提升带动合理增长的清晰信号;其三,制度供给更完备:近年来我国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大市场”迈向“强市场”提供制度保障。

2025年4月2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的浙江永昌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内,自动化流水线在生产直流变频电机。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落点将放在何处呢?第一,把规则统一、要素畅通放在前面。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卡点堵点,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信息披露、社会信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环节统一制度规则、打通循环堵点,治理“内卷式”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并以高标准联通市场设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第二,供需两端同时发力。需求侧要突出“惠民生与促消费、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通过更优公共服务供给、扩展服务消费场景、清理不合理限制、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居民可持续消费能力;供给侧要扩大优质商品与服务供给,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正向循环。在投资端,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更要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完善全过程管理,健全民间投资长效机制,让有效投资成为扩大内需与优化结构的双重引擎。第三,以科技创新牵引新需求与新供给。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全面实施“人工智能+”,以规则先行、审慎包容,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民生、治理深度融合。完善平台经济监管,促进“放得活、管得好”。这既是做强国内市场的“硬支撑”,也是形成面向未来高品质供给与高品质需求循环的新引擎。第四,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稳预期、强信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提高市场韧性与配置效率。第五,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并配套建设监管规则。围绕前沿方向,推动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与商业模式协同演进,既要“把赛道铺好”,也要“把规则立好”,让新质生产力在有序竞争中加速形成市场规模效应。
对策不在观望,而在以更高效的宏观调控与更精准的结构性政策相配合,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信心,夯实强大国内市场的“确定性底座”。面向“十五五”,把统一规则与制度供给落细落实,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协同做强做深,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市场完全有条件也必将加速迈向“强大国内市场”,以发展确定性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 | 韩晶 陈一鸣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