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彬与戏曲

徐彬彬与戏曲

核心提示:徐彬彬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他怎样去收集小道消息,怎样去努力的制造绯闻;而是靠着雄厚的文史功底,卓越的艺术鉴赏力来动笔行文。实实在在的去以艺术的标准来评价报道当时“娱乐界”的那些事。最后他得到了读者的尊重,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尊重,得到了历史的尊重。从这位明国大记者的身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勿论何时,必以求实为尚。

清末的新闻界,大概就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政论时代。但是到了民国初年,这种势头便开始有些减弱,取而代之的全国各地灵通的消息。而评论的复兴,直到后来张季鸾、王芸生等书生报国之士兴起之时又才用文人论政将政论推到了另一个高峰。而这从清末到民初的转变,最大原因就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在当时,电报迅速发展,电报传闻的价格也就越来越低,于是像《申报》、《时报》等大报就纷纷在各大城市建立记者站。

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记者才开始产生。起初的通讯在北京以黄远生一人独大,待黄远生走后,立马变成三足鼎立之势,分别是《申报》邵飘萍的“飘萍”通讯,《新闻报》张季鸾的“一苇”通讯和徐彬彬就职《时报》开创的“彬彬”通讯。

1916年,徐彬彬就职《时报》,在很短时间里,他就靠着他优美的文笔、富有情趣的写法在众多的通讯中赢得一席之地,并渐渐形成名气,靠着自己独有的风格,创造了“彬彬”通讯。

两年之后,徐彬彬辞去在《时报》的一切职务。恰好在那时,身在北京的著名报人邵飘萍也向《申报》辞职,并出来准备独立办报。看着徐彬彬一时也无着落,邵飘萍就将他拉来与自己一起创办《京报》。《京报》成立后,徐彬彬便被聘为特约撰述,主要负责的《京报》副刊。

在《京报》主持副刊的徐彬彬,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还算适合自己的舞台。当年的诗词歌赋、满

腹才华一时便有了用武之地。长于文史,谙熟典故的徐彬彬,靠着富有情趣的有没文笔很快就在报界文坛打出一片天地。可是但是好景不长,1926年,邵飘萍被杀害之后,徐彬彬不得不离开《京报》,另寻他路。

就在离开《京报》尚未有下家的时候,他与弟弟徐一世开始合撰《凌霄一士随笔》。这本书在《国闻周报》连载,一载就是十年,实乃古今中外报界极其少有之现象。兄弟俩通过走访一些清末民初的一些政要和遗老遗少,记录了很多的掌故。这本巨作涉及到北京的民风民俗,三教九流,范围甚是广泛,内容甚是详尽。有不少专家说,要研究近代史,特别是清末到民国这一段历史徐彬彬《凌霄一士随笔》不可不看。

徐彬彬受家庭和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听戏的爱好。作为一个江南文人家族,喜爱昆曲之氛围是很浓厚的,家中常与著名的昆曲曲友往来。前面提到的那个徐彬彬的伯父徐致靖就是一个精通音律的文人。笛子、三弦、胡琴样样精通,而且还能独立谱曲,可见在这样环境中熏陶的徐彬彬,喜欢戏曲是很正常的。后来徐彬彬的父亲调任山东,他也随父在山东看了很多曲种,有梆子、二黄、昆曲高腔等,使它对戏曲的认识更进一步。之后的京城少爷生活,更使他对戏曲的认识更加深刻独到。

由于上述的缘故,在徐彬彬的文章中往往就会有很多评述戏曲的内容。在民国的梨园界大红大紫的那些个名角大多都被徐彬彬评价过。例如马连良、程砚秋、梅兰芳等,都曾在徐彬彬的笔下出现过。徐彬彬的评论可不是一味的叫好,而是有褒有贬,依据立论。对于长处,徐彬彬往往大家赞赏;对于短处,徐彬彬则又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对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徐彬彬就指出“梅兰芳创作甚多、努力可佩,但对于剧艺之核心,贡献尚少。其发扬国剧苦心孤诣,猛进直前,在旧伶中堪称第一人,惜应付环境之成分太多,其台上艺术可称超等。”而在当时梅兰芳被众多粉丝狂热崇拜之时,徐彬彬对此更多的则是担忧。他说人们对偶像的追捧已经使得梅兰芳的个人光辉盖过京剧本省,使得京剧的艺术性被其一人淹没,实为不幸之尤。

除了指出梅兰芳的不足,他还针对性的提到程砚秋的道白不好,谭鑫培的扮相不足等等。他的很多评价,现在的戏曲品论家看过之后也极其的认同。由他主编的《国剧月刊》时发的文章以及其他一些散见于其他报上的文章,一时为当时的“演艺界”所推崇。在1928年至1930年,徐彬彬在大公报主持《戏曲周刊》,专门的从事戏曲报道与研究。由于对这一门事业玩的精,所以徐彬彬的剧评在当时很有权威性。甚至几篇评论就能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捧成名角。

说实话,当时如此涉足娱乐圈的大家是很少的,多是些街头巷尾不成气候的小报才有刊文,其水平着实不值一提。而徐彬彬的出现,使得戏剧评论真正的上了台面。中和看来,这样的徐彬彬在当时确实就是一个毫无争议的娱乐记者了。但慢慢看来,他又更多的像一个文艺评论家,有褒有贬,自称风格,不愧是大家。由于他与当时很多的戏曲名家都很熟,所以对他们的很多事都很熟悉。因此,有时他也会写些关于他们旁人不知的闲情轶事,这样他的娱乐为就更足了。

徐彬彬除了那股子娱乐味,另一强项就是历史了。自三十年代开始,徐彬彬就一直在天津《大公报》主持副刊。主要在《凌霄随笔》与《凌霄汉笔记》等专栏中写些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历史掌故,如数家珍,且文笔极其流畅优美。新中国建立后,徐彬彬就以其历史之长在北京担任文史馆员。1961年,75岁的一代报人寿终正寝。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位民国的娱乐大记者。我们看到的不是他怎样去收集小道消息,怎样去努力的制造绯闻;而是靠着雄厚的文史功底,卓越的艺术鉴赏力来动笔行文。实实在在的去以艺术的标准来评价报道当时“娱乐界”的那些事。最后他得到了读者的尊重,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尊重,得到了历史的尊重。从这位明国大记者的身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勿论何时,必以求实为尚。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