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尔(汉城)的宗庙祠堂之儒教的祭祀仪式传统,可追述到14世纪。这种祭祀仪式,有庄严的中国的雅乐和舞蹈。祭祀礼仪与节庆活动,於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由王室后裔组织祭典活动,在祖先灵魂安息的处所,祈求永恒平安保太平。这种独一无二的礼教祭祀活动,既使在中国也已不复存在,但出自中国经典古训中的敬祖孝宗思想:在祖先灵魂安息的处所,为之祈求永恒平安。
儒教的祭祀仪式
现在的祭祀形式仍沿用15世纪的典籍所记载的程序:主祭身穿礼服,头戴王冠以代表国王,其余等众则着冠冕,捧着盛有食物和奠酒的祭器上供。音乐(锣、钟、弦乐器、长笛)和舞蹈(64位舞者列成8行) 按儒家思想中,表达宇宙的两极定律的阴阳,和宇宙的灵性力量的平衡,演示出“阴”,“阳”力量的交替对应阵势。象征国王文治功业和“阳”力的舞蹈“文舞”,用祥和的“保太平”音乐伴奏,总是第一舞步向左;而象征“阴’’力的“武舞”,用小调音乐“定大业”伴奏,第一舞步总是向右迈出。
头戴王冠以代表国王
祭祀仪式
祭祀音乐
从孔子去世第二年,西元552年,中国开启的祭孔活动,由于历代皇室的带动下,成为「国之大典」。祭孔祀典礼仪式,於公元372年的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传到韩国后,历经代王朝的变迁,在音乐和舞蹈以及规模、势必有所变迁,但坚持严格采用古礼的韩国人,基本程序仍保有中国周代雅乐的规范。自从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中国已不再举行。90年代后虽也开始祭孔,但商业色彩太浓,台湾2008祭孔大典,穿古衣学生还见漏馅的牛仔裤,不够庄重。
祭祀舞蹈
祭祀仪式
现代化使得民众对宗庙祭祀仪式和传统音乐失去兴趣是此项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针对遗产的现状,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拟定了一个具体的保护计划。韩国政府也已经把这种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列入到国家的文化财产保护名录,并于1992年通过立法,加强了对文化遗产本身和传统艺术家的保护。开展对祭祀仪式表演艺术家的培训,复兴传统仪式委员会进行的史料普查工作得到国家的支持。韩国国家传统戏剧中心和国家音乐学院也通过合作,开展了对与祭祖活动相关的传统服饰、用品、曲谱和乐器的研究。2001年韩国宫廷宗庙祭祀礼乐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