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对“80后公务员辞职”的冷思考(3)

【案例】对“80后公务员辞职”的冷思考(3)

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社会,人们的成功标准是多元化的。下海经商固然赚钱,在公务员的岗位上有所作为,也是一种成功。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对职业以“财富论英雄”的倾向:一辞职就把做公务员与耽误人划上等号。做公务员买不了600万以上的房,做公务员股票账户里不可能有至少7位数的资金,做公务员,子女读不起私立学校……然而这是公务员的失败吗?如果非要把这些看成公务员的“失败”,那么一开始就不该进入公务员队伍。

上海这位80后公务员的辞职心路历程,当然很有启示意义:选择公务员职业,就是选择了清廉淡泊,就是选择了远离发财,就是选择了耐得寂寞。公务员本就是服务,本就是“苦事”,就必须接受“吃苦”,厘清这个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当然,不愿接受也可以,对整个公务员队伍而言,让那些不愿“公务”者辞职出局,也是“纯洁队伍”。

公务员辞职照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一名80后公务员,在自己的岗位上经历了7年的时间,终于决定辞职。这样的一件事本身并非什么新闻。但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对于公务员辞职却显得异常敏感。而面对这位公务员的辞职,他的人生到底如何走向,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大大的选择题。在这个大大的选择题上,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往往会经历一个从懵懂到彻悟的过程。选择公务员考试,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中,多少受到社会上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些价值观中,无论是婚恋价值还是社会评价观念都深深影响到这样的最终判断。可以说,之所以选择公务员,很多人可能并非来自内心的想法,而是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在理想的天平上,公务员往往与“铁饭碗”联系在一起,进入这个“围城”之后就等于可以高枕无忧。清闲的工作,父母感到荣耀,周围羡慕的目光,所有这些都会萦绕在公务员的周围。但是这些往往仅仅是一种理想,是社会强制附加给公务员的光环。那么,公务员到底如何,只有其中的人知道。像这名80后的基层公务员一样,工资7年没涨,能力就是听话。这样的现实中,理想的光环已经渐行渐远。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辞职并为此感到庆幸,也只能说,他在理想和现实的纠葛中最终做出了发自内心的选择,遵循着来自内心的法则。

当然,在这封辞职的感悟文字中,照应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是将青年人在选择的问题上到底应该如何抉择提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每个人的发展理应遵循着自身的逻辑,从自身实际出发,应该成为心中想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受到社会上各种不必要的价值的约束和左右。因为如果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一生的路将会变得苦难不堪。正如这名辞职的公务员接受的赠言一般:公务员像极了温水中的青蛙,慢慢不知不觉被煮熟了,如果当年直接扔热水里头也就跳出来了。被短暂的安逸消磨了奋斗的勇气,最后成为机关里那些碌碌无为人中的一员。

在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墓碑铭文上有这么一段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常新而日增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法则。”不难看出,从这名80后基层公务员的辞职感悟中,对于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中的青年人来说无疑就是一记耳光,能够惊醒那些迷茫的人,更是能够让青年人更清楚自己的人生应该走向何方。像康德所说“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法则”那样,这样的弯路应该会少走很多很多。

想不清取舍又何必选择公务员

面对着成千上万浩浩荡荡的报考公务员大军,有的人已经开始从公务员这个岗位中撤离。或许,是去是留都是个人价值判断以后的个人选择,无可非议。但在该名公务员的心路历程中不难发现,公务员,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神圣以及光鲜。

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观念仍时刻萦绕在当前公众的心头。数不清是有多少人曾经在高考中是佼佼者、在大学毕业时优秀学子、在研究生就已经成为了同龄人中的精英,但却最终都走向了公务员这条道路。难以说明这到底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还是自己因为有所希冀而妥协屈服,但却最终都让自己捧起了“铁饭碗”,成为了旁人眼中羡慕的“国家干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