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说到一件令他晚年不安的事,就是没有说服家人按母亲的遗愿给她办理丧事。他母亲思想开通,喜欢火葬,认为这样干净,省地方、省心。在母亲逝世之后,家人却没有按她的想法办,而是沿袭了土葬的习俗。为此,黄永玉感到对不起母亲,说没有给逝者一份“节俭的尊严”。
丧葬礼仪作为一种文化,难免精华与糟粕杂陈,其实质区别在于节俭还是奢华。然而,即便是在奢华丧葬大行其道的封建社会,也有智者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薄葬为上。据史书记载,西汉有个叫杨王孙的富豪,“家业千金”,却“学黄老之术”,是个乐天安命的人。他病重时对儿子说:“我死之后,用布袋装我的尸体,掘地七尺,将尸体放入,然后把布袋拉出来,让我的身体接触土地,这就行了。”儿子不敢贸然行事,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人说服父亲,但杨王孙执意不改。杨王孙死后,儿子无法,只好按照他的遗愿办理。主张薄葬的名人还有曹操和诸葛亮。曹操死前吩咐不得随葬金银珠宝。诸葛亮临终也有遗言,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丧葬或奢或俭,是两种文化的差异,折射出不同的生死观和价值观。主张薄葬的人信奉的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法则,认为人死皆物质还原,死后丧葬不必大操大办、劳民伤财。史称汉唐八相之一的宋璟,针对“厚葬久丧”之风,就曾大声疾呼:“夫俭,德之恭;侈,恶之大。”如果说这是丧葬文化精华的话,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效法和发扬光大的。相比之下,那些奢华的丧葬把有用的资源化作无用之物,甚至把有文献价值的宝物,如典籍书画之类也作为陪葬,就不仅是浪费了,简直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为后人所不齿。
时下,奢华丧葬之风沉渣泛起。在一些地方,圈地建豪华墓地者时有所见,甚至一些人活得好好的,却偏偏去修什么“活人坟”,让人不解其意。至于送葬、扎纸活、做道场、看风水、烧纸钱、吹吹打打,并不比封建社会的那一套“逊色”多少,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有“发展”,颇具“现代色彩”。比如,纸钱正在被印刷精美的的大面额冥币所取代,纸人纸马已被纸彩电、纸冰箱所淘汰,甚至还有送纸扎豪宅、轿车、美女的……在一些殡仪馆,骨灰盒价格也一路看涨,甚至出现红木、翡翠、玉石打造的骨灰盒,价格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这类丧葬比阔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助长了封建迷信,而且也是对逝者的大不敬,使他们在身后也难以享受一份宁静和节俭的尊严。
针对时下殡葬活动中的乱象,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这对于缓解人口资源矛盾,树立全新社会风尚,净化党风、政风、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始终是先贤们的理想。在世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通过自己的奉献给大家带来幸福,是“生”的境界;而带头移风易俗,甘于回归平静,回归自然,“不带半根草去”,是“死”的境界。树立起这样的生死观,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
“死去元知万事空”。逝者已逝,他们无法知晓身后的事。但活着的人通过理性地、合规地、节俭地办好“善后”的事,既是给生者的慰藉和力量,也是对逝者的告慰,还他们以“节俭的尊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