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柱: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科学指南(2)

孟建柱: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科学指南(2)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深刻阐明了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有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充分诠释,也是对新形势下政法机关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自觉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对平安的愿望和要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全面提升社会治安工作水平,努力让百姓心安、社会平安。

指导新时代政法工作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科学回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思想风范,标志着我们党对政法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通篇贯穿着科学的辩证思维。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必须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维稳和维权、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的关系,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等。这一系列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政法战线辩证地观察、分析事物,正确地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政法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通篇贯穿着鲜明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明确指出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要求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明确指出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要求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这一系列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在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明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为政法战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维护群众权益,努力把政法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指明了前进方向。

通篇贯穿着深邃的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深刻阐述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要求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明确指出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要求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明确指出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要求政法机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工作重点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政法干警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明确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要求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这一系列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政法战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政法工作,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肩负起法治中国建设者、实践者的历史重任,树立了新的航标。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