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担当,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共产党人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干不成事不罢休的精神品质。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改作风,就要刮起有担当的真作风。
我们无法避开的是,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有的观念滞后,不屑担当;有的感情淡薄,不愿担当;有的缺乏经验,不会担当;有的明哲保身,不敢担当。患上了止步不前的“恋旧病”、敷衍扯皮的“推诿病”、萎靡不振的“懒惰病”、麻木不仁的“冷漠病”、华而不实的“漂浮病”、只说不做的“空谈病”。沾染了这些“病”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习惯于当看客、评论员,对干事的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
改进作风就是要干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民办实事、敢于担当。要提高担当能力,杜绝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不做“拍拍脑袋”决策、“拍拍胸脯”保证、“拍拍桌子”骂人、最后“拍拍屁股”走人的“四拍”干部。要敢担当、愿担当、善担当,转作风不是一阵风,硬担当要有硬落实。努力将“四拍”变为“四勤”,勤用耳、勤动脑、勤动手、勤动腿,遇事不躲闪、敢于碰硬、愿意负责。还要持续担当。不当“甩手掌柜”,不做工作中初期“轰轰烈烈”,中期“扎扎实实”,后期“热热闹闹”昙花一现的“形象工程”。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触及的都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综合性越来越强,牵扯面越来越广。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既需要大刀阔斧的政治勇气,也需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在批判不屑、不愿、不会、不敢担当的党员干部,鞭挞保“太平”、保位子,害怕得罪人,不敢挑重担,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应付工作,遇到难事就推诿扯皮的党员干部的基础上,建立应有的处罚机制,让不屑、不愿、不会、不敢担当党员干部丧失生存土壤,明确权责,狠抓问责,没成绩换人,无作为下岗,只有动真格才能有担当。
(作者单位:云南保山市委组织部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