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编者按: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注了文化坐标。本文立足党的文化建设历程,系统阐释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核心内涵,深入剖析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梳理总结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点任务与原则要求,并指明相关路径与方法。文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意识形态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等关键议题,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理论参考、指明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其中的核心命题。深刻理解这一命题提出的重大意义,需要将其置于我们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把握。中国共产党历来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总是能够结合时代变化与实践需求,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和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使命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示了文化坐标、锚定了文明航向。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核心内涵
(一)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推动文化现代化、文明更新
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这是我们党自延安时期就明确确立的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对这一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一以贯之,并保持着高度的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概括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根本问题体现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解决这三个“蒙”的问题,也就是实现国家从“蒙辱”走向富强,领导人民从“蒙难”走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推动中华文明从“蒙尘”走向复兴。
从“文明蒙尘”到文明复兴,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深刻文化主题。我们所有的文化建设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深刻认识到,固守简单、僵化、保守的传统文化,无法实现文明的新生与辉煌。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推动文化的发展进步,推进文化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要“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实现“科学文化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方针,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体现了党一以贯之推动文化进步的坚定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文化自觉更加凸显,对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认识持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重大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特征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既要追求“物”的全面丰富,也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凸显了文化现代化的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仅有物质繁荣和共同富裕,更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兴盛。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实际上明确了“文化现代化”的目标。至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宏观层面上包含三个层次的现代化,即经济层面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没有文化现代化,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国式现代化。所谓文化现代化,显然不仅是表层的文化现象,更指向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层面的现代化。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维度看,民族复兴必然要求文明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文明复兴为支撑,而文明复兴绝非固守旧有文化,必须推动文化发展进步,实现文明更新与文化进步。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刻揭示了文化现代化、文明更新、文明进步、文明复兴的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恪守“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原则。我们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旨在从中汲取智慧、力量和勇气,面向未来创新发展,而非僵化保守或回归过去。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非回归传统文化,文明复兴也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复兴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要“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清晰表明,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建成文化强国,核心在于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并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元素。对其理解不可片面化,必须统筹推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文化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一切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人——教育人、提升人、滋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精神丰富与境界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日益清晰。特别是透过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可以明确看到,文化建设必须回归文化本源,即回归到人本身。文化由人所创造,人因文化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孟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具有文化、文明、道德,追求向上向善,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凭借思维与文明,得以超越野蛮与愚昧。因此,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必须紧扣“人”这一核心主题。2024年10月,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围绕人来推进文化建设,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并非指身体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尽管我国在物质生活方面已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现代化,甚至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键在于内在精神、思想观念、灵魂境界的现代化,在于具备现代思想意识,践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这正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刻内涵,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指向。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实质上聚焦当前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展开,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则清晰擘画出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一是育新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任务——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兴文化,即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培育良好社会风气与风貌,构建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公序良俗;三是展形象,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文明中国形象。可以说,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刻揭示了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衡量标准:全体人民在认识水平、思想境界、精神面貌、文明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