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4)

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4)

摘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上的任何重大偏差,都会使我们脱离人民群众,导致工作中的严重错误,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更离不开群众路线。在任何工作中,党员干部都必须善于团结广大群众一起行动,打开局面。只有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其结果就是少数人的空忙;反过来,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缺乏有力的领导去恰当地组织和引导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就不可能持久,也不能被提高并走向正确的方向。所谓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主要就是去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只有广大群众都有了觉悟,有了热情并行动起来的时候,才能有群众的事业。如果广大群众还未自觉,我们就既要善于启发他们,又要善于等待他们;如果不愿等待,而是冒冒失失率领少数积极分子突进,就会脱离群众,我们的工作就会失败。因此,根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是说服,而绝不是命令;领导干部既不可跑得太前,成为冒进主义者;也不可落在运动后面,成为尾巴主义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党的作风绝非小事,它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后中央准备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他又对周围人说,我们进北平,是去“赶考”,可不能学李自成。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西柏坡时,要求全党重温毛泽东同志讲的“两个务必”,强调“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总之,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所面临的重大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依然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百姓心为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