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2)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2)

——中国协商民主65载其命维新

摘要:“今天,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中国的人民在前进,在革命的动力中前进……让我们献身于阻止文明毁灭的斗争,用每一份力量,保证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生活上应有的享受。”65年前,宋庆龄在政协大会发言时热情洋溢地说。

 协商“论”出来的发展

“绝对畅所欲言,绝对交锋,就当着俞正声主席的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王计跟记者聊起今年1月参加的第六次“双周协商”,依然掩饰不住激动。

距离人民大会堂不太远的政协礼堂金厅内,王计所说的那场激烈的讨论围绕“中国核电发展”展开。

十多个与核电相关的专家、委员围绕核电发展辩论。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一些部委领导在座。

辩论明显分为两派,“挺核派”认为,核电是清洁能源,在雾霾日益严重、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更多使用清洁能源。“反核派”则认为,核电站技术上并不成熟,应该对其实行总量控制。

会议开了将近三个小时,最终达成共识:长远看,中国要发展核电,但必须稳妥推进,安全是第一考量。“安全”成为两派的最大公约数。

王计回忆说,争到激烈处,会议主持人笑着维持秩序,“我们是只交锋,不争吵”。

早在1950年4月,就有“双周协商”的形式,主要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是一个由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所推派的代表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为主体召开的时事政治座谈会。

“文革”时期“双谈”消失,如今又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观察人士认为重启“双谈”是中共十八大后积极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信号,对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构的意义不可小觑。

目前,协商民主已经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举行民主协商会已成惯例。

去年10月起至今,双周协商座谈会举办了6次,内容还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建筑产业化”“城市大气污染”等,都是目前中国十分重要、民众关心和尚存争议的领域。

十一届政协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共提出提案28930件,涉及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首钢搬迁、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构建支持农业发展要素集聚机制、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等提案中涉及的内容,写入了“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改革步入“深水区”“啃硬骨头”的一年。

“在这个阶段,很多重大改革措施出台都会触及利益交汇点,政协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反映社情民意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的平台,将各种意见和建议汇总、交流、碰撞,不同的利益群体进行充分博弈后,最终达成共识,最终推动改革进程。”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室主任季正聚说。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