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这个“策”由企业提出吗?
黄淑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定了以后,企业自己提出来,什么样的股权结构比较好。但作为出资人,国务院国资委要考虑国家的需要,这个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由此提出国资占多少股权更合理。
曾经有几个国企一把手就此事来问我。我总的想法是,所占股权尽可能地降低下去,只要相对控股就可以了。为什么呢?我的想法是,国资降低股权比例,就是为了引入更多有信用、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目的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们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方案还要上报,现在总的原则就是,有一些明确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往前推。容易干的先干。
《中国经济周刊》:哪些领域会率先放开?
黄淑和:电力、电信、石油、石化、铁路,都可以放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领域,国家下一步可能要进一步放开,包括资源开发。
《中国经济周刊》: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有哪些难点?
黄淑和:坦率地说,国企改革需要配套改革,但我们现在感觉,配套改革还是非常迟缓。比如说“三项制度(即劳动、人事、分配)改革”,是最基础的改革,但现在国有企业好多都面临改不下去。同样产品、同等条件,民营企业千把人就能干,国企要好几千人才能干,这些富余的人,为了社会稳定,国企往往又很难把他们裁掉。“三项制度改革”都做不到,其他改革怎么深化?还有,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太重,还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再比如,新三会(股东会、 董事会 、监事会)与老三会(党委会、职代会、工会)的关系怎么处理?西方国家国企不存在这些问题,中国国企就存在。
《中国经济周刊》:有政协委员提出,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您怎么看?
黄淑和:那不一定。要根据国家需要,需要国家绝对控制的领域,国有资本绝对不会放开控制权。有一些充分竞争领域,民资可以干的,留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有些领域,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即便不挣钱,国企也得干,但民资绝对不干。放开领域要有节奏地放,不是一股脑儿全放。
将来,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国资和民资可以携起手来,共同向海外发展。
国企、民企老总对话“混合所有制改革”
曹德旺:
参股国企,我没有钱,我也不敢
《中国经济周刊》:在当前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让您参股国有企业,比如中石化、中石油,您会愿意吗?
曹德旺:我没有钱,我也不敢。它的本钱太大,我的太小。它说增资,比如动辄增资100亿,我能占多少股份呢?你抓一头鲸扔到锅里,叫我撒一把盐巴,我没有那么多钱买盐巴啊。”
傅成玉:
你热情不高,是因为咱们沟通不够,我本身也有缺点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民企对走混合所有制道路热情不高,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傅成玉:第一,国企和民企之间沟通不够,信息不对称,民企往往认为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第二,国企本身的确有其缺点。没有缺点为什么要改革呢?改的目的就是把它的劣势去掉,把市场机制、把民营企业好的机制学过来。
《中国经济周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提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实行“一企一策”。这个“策”是由企业自己提出吗?
傅成玉:肯定嘛,企业不提,谁能替你提啊,谁懂你企业啊,只有企业自己提。
《中国经济周刊》:中石化已经提出自己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之“策”了吗?
傅成玉:对。企业的发展阶段、现状不一样,宏观政策上可以统一,但微观上不可以。
《中国经济周刊》:此前,中国石油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中,民营资本“打包”参股,您对此有何看法?
傅成玉:为什么要打包,因为它(民营资本)体量太小了,(重大项目)一投几千亿,你投一亿、两亿,不可能每个都分别去谈哪。这是一个好方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