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代跑”折射学校教育隐忧
大学生愿意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一点钱,用来雇人代跑,其直接原因是体质下滑,担心体育测评通不过。而出现大学生体质健康如此不容乐观的情形,关键原因还得往大学之前去寻找。
想一想,在大学之前十多年的小学、中学教育中,有多少学校是安排孩子们每天都进行长跑的?一周本来就不多的几堂体育课还常常会被主课老师侵占,而这种侵占甚至深得家长认同,这就导致学生们进一步失去了仅有的体育锻炼机会。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够“跑”起来吗?到了大学,要接受长跑测试,一些“聪明”的大学生通过“求代跑”来完成考核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笔者更希望我们的小学、中学能制定一些刚性的锻炼制度,在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间段里,确保学生们体育锻炼的时间,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今后漫长的人生路准备好革命的本钱。
当然,大学生“求代跑”现象的背后透露出的,远远不只是大学生体质的下滑。花钱雇人代跑,如同在考试中找人代考一样,都是作弊行为,是诚信品质缺失的表现。我们要关注大学生体质的下滑,更要关注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这是做人的根本问题。
能够花钱雇人代跑,还与高校体育老师不负责任、监管不到位有关。如果组织体育测评的体育老师平时与学生交流多一点,对学生熟悉了解,就不会让雇人代跑的把戏得逞。退一步说,只要体育老师监考时认真检查一下学生证,第一时间就能发现“鱼目混珠”现象。所以,大学生“求代跑”也曝露出大学的管理松懈问题。
试想,假如学校在进行类似的测试中能够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对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漏洞打好“补丁”,如何能给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如果在事前严格对照学生身份参加考试,制作标准化流程,事中对每个学生的身份进行再次确认,实行一人一个成绩,成绩和考生要双向对照,监考老师全程监督,事后对发现作弊的予以严惩,对代考的学生采取取消成绩等措施提高其“走偏门”的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成本,这种现象还会出现吗?恐怕学校对这些也是心知肚明,只是大学毕竟不如初高中,相对“轻松、自由、松懈”的氛围还是必不可少的,对这些所谓的测试更是简单的走个形式,当然,学生更是“心领神会”,出现“代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仅如此,只要是学校组织的测试和考试都不乏这一倾向,与国家组织的“正规”考试相差甚远,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因为任由“考试形式主义”倾向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观念还会造成其慵懒、不直面问题转而走旁门左道的问题。“代跑”现象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学校管理松懈难辞其咎,这股形式主义歪风必须根除,否则学校对学生不负责,学生会对谁负责呢?
“代跑”折射出精神“缺钙”
大学生花钱找人“代跑”,首先是担心800米测试不能过关,因而可以作为大学生体质健康差的现实注脚。大学生们体质“缺钙”并不是理由,所折射出来的“缺钙”现象,恰恰说明大学生们不仅缺少了体育锻炼的兴趣,更缺少体育锻炼的动力。当下的大学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做得很不够,或者说缺少一种氛围,把体育仅仅当成一种学分的选项,曲意迎合学生的功利需求,不是把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当成育人的目的之一。可以说,大学生们体质“缺钙”,首先还是大学精神“缺钙”,缺少了独立与担当的骨气。
此外,与我们对大学生找人“代跑”感到莫名惊诧相比,大学生们找人“代劳”,在大学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诸如“代签到”“代上课”之类的。在不少大学生眼里,很多的学习与生活,要的只是结果,而非过程。这些指向,隐约说明学生们要的只是顺利地拿到那一纸文凭,而非过程中品性与能力的磨炼。事实上,这些“代劳”都击中了大学生们的精神痼疾,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习惯约束。同理,“代跑”体现尤甚,也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精神层面的“缺钙”。
“代跑”所折射的体质与精神“双重缺钙”,并不是偶然的,归根结底还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层面的具体体现。当文凭成了社会对教育终极且唯一的诉求,学生的体质与精神反而变得无足轻重。我们的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体质相当于次品,而没有精神则是废品。对此,全社会都该深刻反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