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主体、客体、动力和路径

新型城镇化:主体、客体、动力和路径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成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与以往城镇化发展模式相比,新型城镇化无论在发展主体、发展客体还是发展动力方面都有所创新,是新时期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主体来看,新型城镇化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发展过程。改革初期,受益于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村、乡镇集体和个体都参与到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方式不仅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加速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现在,百万民工大流动说明农民工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和城市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拉动内需的最大动力源之一。如何为这些“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提供往返城乡的制度保障和权益保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成为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从发展客体来看,新型城镇化呈现出集中型城镇化和分散型城镇化双重取向下“大、中、小城镇”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自“十五计划”提出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以来,“十一五”和“十二五”都明确提出要走大、中、小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目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城市产业发展在高科技带动下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实现跨地区迁移,换句话说,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同时推进,将是21世纪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个基本特征。

从发展动力来看,城镇化发展动力由原来的工业化为主转变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同时并举。传统观点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实际是同一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却来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发展水平一直和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自20世纪六十年代人类开始步入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以来,信息逐渐取代以往农业社会中的土地和工业社会中的资本,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利用科技发展实现“后发效应”,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全面发展。

根据国际上普遍使用的诺瑟姆曲线定理,我国城镇化率2012年已经达到52.6%,到了城镇化的第二发展期,这一时期城镇化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城镇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也会带来很多城市问题。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实际情况,目前城镇化争议较多的问题就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地拆迁补偿、环境保护问题等。因此,新型城镇化要走出以往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弊端,应做到“一根主线,两个支撑”。

“一根主线”即“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应兼顾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等多重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既要实现土地城镇化,又要实现人口城镇化,避免“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两个支撑”即“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和“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

制定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首先应制定科学完善的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城乡用地结构,使城乡建设做到有序、科学、生态、环保。其次,为避免出现城镇建设“大跃进”,城镇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宜“疏大亲小”,更不宜“疏小亲大”。要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土地股份合作制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农民获取土地增长收益主要是依靠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来实现的,但是单个农民同城市企业的谈判能力明显处于弱势。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既能提高村集体同城市企业的博弈能力,又能降低农民参与城镇化进程的成本。

安排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农村和城镇产业协调发展,不仅指城乡产业发展速度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根据城乡产业的区位优势和条件不同实现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安排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以分工推进大、中、小等各级各类城市的产业发展,一方面要使知识、技术等要素在大城市重新组合,促使城市产业更新换代,增强大城市的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城市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组合,降低交易成本,获取规模效益。要积极利用科技发展促进农业内部分工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同时,还要促进产业区域转移,实现经济结构良性改善。现代经济增长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之所以不能完全适应城镇化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分工体系不合理,各个城镇之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造成城镇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因此,促进产业区域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及城市分布格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