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市场角度拓宽工作思路
精准扶贫需要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力。市场引导政府决策和社会参与,也决定着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整合配置。这些年贫困农户由“要我干”转为“我要干”,其中就包含了市场的意义。相对于传统农业和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竞争环境使他们把握了机遇,增添了智慧与活力。要从市场的角度深化认识,在精准扶贫中扩大农户选择和参与项目的自主权,逐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要在改革和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同时,涉及到村到户项目的实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人的素质提升,运用合同、委托等方式探索信用管理的路子。首先通过政策因素和效益竞争确定到县资金规模,县按规划投向由乡镇组织自主申报、择优选项,经规范的公议公示后,入围者与相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合同或协议要明确项目实施的资质、权益和时限,资金投入原则上体现均等,采取分期拨付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按质定补等方式。涉及能人大户超额投入,允许试行有偿使用或争取贴息贷款。公益性或重大项目由乡村组织负责,到户项目原则上由农户负责。合同或协议通过相关机构公证并产生法律效力,县乡按此检查、指导和验收。
要在严格项目管理标准和程序的同时,进一步引入第三方效益评估机制,作为政府监管和考核的重要依据。第三方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资格,专业技术性强,能够在政府与群众之间超脱求实。第三方评估主要在项目中期和期末进行,中期对立项可行性和风险预控实地考量,期末通过定性定量结合对效益综合分析,有条件的实行项目实施全程监理。第三方评估坚持市场导向和民意取向,讲求科学手段,允许有偿服务,依法实行项目评估责任制。
要在完善“减贫摘帽”激励措施的同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总体脱贫与局部差异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强化市场经济理念,逐村逐户做好后续工作,按不平衡到平衡规律实现整村、整乡、整县递进。要以改革为推力,简化资金拨付流程,推行电子政务管理,扩大基层民主参与。突出立项、监控、报账、考核等环节的创新,逐步建立透明便捷、能级互补、可防可控、有序有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尤其要引导贫困农户通过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增强发展实力,拓展发展空间。要以开放为拉力,进一步深化定点帮扶和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借船过河”,“搭车上路”,“合作共赢”,增加扶贫开发的市场元素。通过园区建设和特殊政策,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向贫困村辐射,借助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提升扶贫对象的整体素质和开发效益。要以政策为定力,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拾遗补缺、巩固提高。特别要适应“四化”同步推进和社会转型发展,打造贵州扶贫开发的升级版。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切实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培育壮大优质高效特色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欠账多的问题。在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脱贫致富与同步小康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省扶贫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