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择校”是如何实现的

“零择校”是如何实现的

在教育部三令五申“就近入学”“阳光招生”等刚性原则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原因,依然频频出现择校热,但江苏省如皋市,近两年却静悄悄地实现了“零择校”。(4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又快到一年一度的中小学入学升学时间了,尽管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就近入学”“阳光招生”,但还是碍不住一些“有门路”的学生家长为了把孩子送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而跃跃欲试,最终结果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成功的兴高采烈,失败的沮丧不已并频频吐槽“教育腐败”“择校不公”。

但是在江苏如皋市,家长们却淡定得很,一方面知道找关系也没用,改变不了“划片入学”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去花费各种成本找关系,因为当地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都相差无几,家长已经没有了择校的动力。当全国很多地方的家长都在为择校头疼不已的时候,如皋市近两年来是如何实现“零择校”的?他们的模式全国其他地方是否可以借鉴?

问题的解决令人关注,但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者说途径其实并不复杂。首先一点,既然“择校热”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那么要避免择校,关键就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十一五”以来,如皋市将公共财政优先投向教育领域,全市180万平方米校舍,有100多万平方米是近年新建的,“教育装备均衡提升工程”也被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结果就是大大改善了各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

为了实现教育“软件”上的均衡,从2011年开始,如皋城区903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部参加“人走关系动”的均衡配置,流动率达三分之二。为了避免“一校独大”, 当地取消了学校自主招聘教师的做法,改由教育局统一调配。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如皋市还实行城乡学校支教、互派驻点交流、镇际学校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动城乡教师逐步走向优质均衡。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大大缩小,为遏制择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这些措施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全国其他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并非不懂,关键就看是否有这个决心去出台政策,制定措施,并且把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到位。比如为了避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如皋当地教育部门把就近入学纳入学校和校领导的考核,严格执行,如果学校收了非学区的学生,校领导的考核就通不过,就可能有被问责甚至“下课”之忧,如此一来,谁敢为了一校之私而不顾大局?

由此可见,要想解决“择校热”,实现“零择校”,其实一点都不难。推进教育均衡,重视社会监督,纳入监管考核,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关键就是看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有没有这个决心和魄力顶住那些有权有势者的压力,真正行动起来,坚持下去。

本文关键词: “零择校”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