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调控“主航道创新”

摘要:过去一年,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相继推出。截至今年一季度一年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超过400项。

“中国经济还没有从钢丝绳上掉下来。”——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网日前发表的针对中国增速放缓的一篇文章如此开头。该文在分析中国经济挑战时,将政府作用的局限性作为一个突出风险。

然而,更多海外观察家恰恰认为,在新的内外环境和发展阶段下,中国的宏观调控正在稳中求进的“主航道”上创新思维与实践,应对波动和风险。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调控思路和措施长短结合,辩证统一,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保证。

1

固本调元

著名国际投行瑞银集团日前发布《改革驶入既定轨道》的研报说:“(中国)多项改革措施已经推出,未来将有更多的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我们认为近期的改革并不会拖累,而是会有助于中国经济守住稳增长的底线。”

“我觉得刚召开的能源会议和向民营资本开放垄断项目的最新做法,就是抓住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根本。”长期关注中国经济政策的加拿大投资人士弗兰克·武对记者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研究讨论了能源发展中的相关战略问题和重大项目。23日他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现在关于中国‘微刺激’的讨论挺多,让我看,中国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确实有所变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次能源会上强调了不少重大项目,像石化能源勘探,保证安全的核电重启,新能源、节能减排项目。政策资金现在考虑的不是投与不投,而是投在哪里更好的问题。”弗兰克·武这样解释。

受访学者认为,中国宏观政策取向已经从“发展才是硬道理”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层面。在这样的方向选择下,宏观调控的特点表现为:以稳定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胀和资产价格,以财政资金结合私营资本推动长期项目和新兴产业,以结构性减税及简政放权进一步激活市场。国务院最新常务会议上出台的向民资开放措施正反映出这一特点。它使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过去以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导的领域更具市场活力和投资效率。

瑞银集团在研报中分析,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决策层公布改革措施的频率显著提高,重点领域包括价格、国企、金融和财税改革。未来中国政府还将加大融资渠道改革,加快推进轨道、城市基建、农村和高速公路、棚户区改造、新能源相关项目,同时进一步降低小微及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门槛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