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蚁之事”一丝不苟,身边“苍蝇”照拍不误 (2)

“蝇蚁之事”一丝不苟,身边“苍蝇”照拍不误 (2)

    “拍蝇”也是从源头上反腐

就因为坐公车办私事、服务态度生硬而受到处分,这些当事人“委屈”吗?

相比过去,个别地方和部门把组织纪律当成松弛的低压线。迟到早退、上班玩游戏,根本不算个事,打个哈哈就过去了。现在处处是高压线,随时都有可能“触电”,这也难怪很多基层公务员感慨:官越来越难当了。

西部地区一位科级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一听到“拍苍蝇”,就感觉要拍自己一样。在他看来,各地通报的案例中,有些行为属于作风范畴,作为典型案例批评,成为百姓唾弃的“苍蝇”,这样的“打法”的确让很多干部都绷紧了神经。因为有利剑悬在头顶上,随时都可能断送自己的前程。

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养蝇为患”后患无穷。内蒙古慧聪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献华认为,那些目无组织纪律、“小毛病”缠身的干部,有可能就会出大问题。在反腐的大环境下除了“打老虎”,还持续不断地“拍苍蝇”,既增强人们对反腐败的信心,也是从源头上遏制更大腐败的产生。

    “拍苍蝇”释放反腐信号

“打老虎”行动体现为“无论官职有多高,都要一查到底”,“拍苍蝇”则给百姓释放更现实的反腐信号:官员的级别再小,作风问题再“常见”、贪污情节再“细微”,只要违犯党纪国法,就要受到惩罚。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称,“苍蝇”的危害在于,直接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群众,不良作风和滥用公权将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从而直接损坏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比起“老虎”,“苍蝇”数量大,传播病菌范围广,其危害程度更广、更深。

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随着反腐的深入推进,一些基层干部感到“风声越来越紧”,不敢稍有懈怠,这说明已经实施的一系列反腐举措有了明显效力。但是,不少官员仍在小心翼翼地上演最后的疯狂。有的官员穿着各种“隐形衣”吃拿卡要;有的官员给子女办婚宴,为避免桌数超标,表面上安排了规定的桌数,实际上有一大波不上桌的随礼人员;还有个别官员正在急着给家人办理出国手续,从而转移资产。

正如有媒体评论所言,不放过“苍蝇”,既需要打虎般的决心,更需要持续跟进的耐心。

尤其是“拍苍蝇”,必须把制度笼子打造得再密实一些。新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反腐败单行法律和配套法规立法……人们期待这些改革能够加速推进,让治本之策给广大党员干部设定“红线”,时刻绷紧雷区之弦,时刻牢记“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让最后的疯狂成为泡影。

“拍苍蝇”更需要发动、依靠群众。据某大型网站的调查,对于目前反腐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难题中,有25.84%的网民认为“难在能否重视群众举报线索”。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朝克认为,当“我要举报”得到足够的重视,举报后可以获得足够的安全,人民监督真正有了力量,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都会无处藏身。当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的环境形成,也就彻底断了某些官员疯狂的念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