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之所在
我这里所谈的传统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文化是最低层、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思想,而思想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叫价值取向,一个叫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则影响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中华文明源于对忧患意识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人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先贤们在建立思想体系的时候,“是思以其道易天下”,思索着、思考着用他们的大道和思想观念去改变天下。《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出中国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完善社会、完善人生,用今天俗话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用什么思想去体现社会人生呢?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道家追求“性命双修”(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达到一种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佛家提倡“法身慧命”(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等等,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即灵与肉)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人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个人自身的和谐做起。个人的和谐是组织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基石。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联系。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中庸》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人的感情和欲望都应合乎分寸,不走极端,这样社会才和睦、安定。也就是说,每个人自身心态平和、清静、朴实、自然,不浮躁、不功利,这样自身的和谐就形成,而个人的和谐能影响周围的人和事,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般来讲,人的和谐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问题;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第四是德行的问题。也就是说,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彼此是相互的关系,要自然协调、和谐,顺其自然,才能实现价值、达到和谐。马克思说,所有的存在都是为我的存在。什么是为我的存在?就是跟我这个主体不能相脱离的存在,对我来说才有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