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大暑】赤日燃云岫,大暑夏正浓

【廿四节气·大暑】赤日燃云岫,大暑夏正浓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这是唐代元稹笔下的大暑,一个充满诗意与韵味的时节。作为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重要节气,小暑、大暑同表炎热,但大暑意味着炎热极致,代表着一年中炎热的鼎盛时期。在这滚烫的节气里,唐诗里对炎夏的咏叹、饮食中应季的巧思、街巷间传承的习俗,蕴藏着中华文明最鲜活的生存智慧,如同传统文化在热浪里结出的果实,至今仍散发着鲜活的气息。

唐诗里的大暑,藏着中国人的精神清凉。杜甫在夔州写下“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时,想必正被毒日头晒得焦躁,连长江上的船都躲进了港湾。但白居易却在禅房找到解药:“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寥寥数字道破“心静即身凉”的玄机。最有趣的是晚唐的徐夤,他不抱怨暑热,反倒把流萤写得诗意盎然:“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月光下萤火伴读的画面,比任何降温设备都更解暑。这些诗句不仅是文人的闲情逸致,更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哲学:当空调冷风吹不散烦躁时,不妨学学古人,泡杯茶读首诗,让心先静下来,在诗意与烟火气里触摸千年文明的温度。这也是在延续这份跨越千年的清凉智慧。

饮食中的大暑,藏着顺时养生的生活哲学。北方人把 “头伏饺子二伏面”挂在嘴边,手擀面拌上麻酱黄瓜,筋道里藏着“祛暑湿”的学问;南方人更精于汤水,冬瓜海带炖排骨,清润得能抚平燥热的喉咙。最精妙的是那些“以热制热”的智慧:徐州伏羊节上,满城飘着羊肉汤香,食客们汗流浃背却直呼畅快,这是用温热驱散体内湿毒的古老智慧;福建莆田的荔枝摊前,老人家总说“大暑吃荔赛人参”,饱满的果肉甜得淌蜜,恰好补充夏日消耗的元气。如今便利店的冰饮层出不穷,但胡同深处的绿豆汤摊前依旧排着队,粗瓷碗盛着的甜凉,比任何工业制品都更懂中国人的暑天胃。这些吃食从来不是简单的口腹之欲,而是古人用千百年经验写下的“养生指南”。

传统习俗的大暑,藏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在自然面前保持敬畏,在忙碌生活里留份念想,从古人通过仰望星河来划分四季时令,到今日气象卫星的精准预报,我们对酷暑的认知从未停止进化。浙江台州的码头边,渔民们喊着号子抬“大暑船”,彩船上的五谷杂粮和药材随着海浪远去,这种人和自然的“对话仪式”做了几百年,船身从木桨变成马达,祈愿平安的初心却从未改变。伏羊节作为祈求丰收和祝福的农耕节日,更蕴藏着对土地馈赠的感恩。这份对时序的尊重,让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依然能找到与天地对话的缝隙,找到与现代生活接轨的方式。

由此可见,大暑从来不是“热到融化”的诅咒,而是先人留下的一场沉浸式体验:唐诗教我们用想象降温,伏羊教我们用热解热,大暑船教我们把坏情绪扔进海里。因为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所有滚烫的日子,都会在一首唐诗、一碗伏羊汤、一片萤火里,熬成甘甜的回忆,让藏在热浪里的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炽热的火花,使我们在自然的规律里,活得热气腾腾、潇潇洒洒、有滋有味。(宣讲家网 林伟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纪委监委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