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与“穆桂英”之争莫成“关公战秦琼”

“武大郎”与“穆桂英”之争莫成“关公战秦琼”

又是一年就业季。这个夏天,人数创历史新高的727万大学毕业生,再度让“就业难”成为中国社会的热话题。不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的性别歧视,而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也“意外”让性别门槛再次悄然抬高。屡禁不止的性别歧视让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5月26日中新网)

727万大学毕业生,令人咂舌的数字后面对应“更难就业年”,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存,凸显着谋求经济转型的中国正经历结构性的就业矛盾。而长期以来的女性就业歧视在特殊阶段里愈发凸显,但是,若将其归纳为“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的用工误区则未免偏颇。

首先,要准确定位“武大郎”与“穆桂英”。 “穆桂英”号令千军,“武大郎”一挑炊饼,二者看来地位悬殊,但“穆桂英”属于凤毛麟角,而“武大郎”却似芸芸众生:平凡、朴实、勤劳、憨厚。在原本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还不肯放下身段,把自己看做威风凛凛、高不可攀的“穆桂英”,“阳春白雪”难免曲高和寡。何况,“武大郎”的称谓本身就包含浓郁的歧视味道。

其次,“武大郎”与“穆桂英”也不可相提并论。“穆桂英”有“穆桂英”的帅旗,“武大郎”有“武大郎”的位置,各有各的利弊。“武大郎”的岗位若招录“穆桂英”,则是大材小用,“穆桂英”也会内心憋屈,而原本就是经营“炊饼”的企业,招录“武大郎”适得其所,何必要花费不菲成本去招惹“穆桂英”?

说到底,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难题牵涉到政策、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诸多方面,只将棒子打在企业一方显然不恰当。2012年通过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流产费由单位支付,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情节严重的要遭关闭。这些规定本已成为女性就业的隐形障碍,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也“意外”让性别门槛再次悄然抬高

平心而论,此规定提高了对女工劳动保护的力度,集中体现了国家对女性职工的关爱。然而社会将女性生育一胎或二胎的成本转嫁给企业,自然招致各式“抵抗”。时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用工成本高涨,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在此紧张时刻,要求企业长期“虚位以待”并且保留薪水,完全承担生育成本风险,未免不现实。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单位出于预期利益和用人成本的现实考量,往往在招聘中更加倾向男性,甚至不愿招收女性,进一步加剧女性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武大郎”与“穆桂英”之争莫成“关公战秦琼”。要消除性别歧视,国家还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约束以及补偿用工单位。比如效仿国外经验,用人单位对女性孕产假期劳动力成本通过社会政策补偿,而非将女性客观存在的“生产价值断档期”全然推给企业承担。只有正视两性之间的客观差别和就业歧视困局,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女职工生育给予相关公共政策的支持与企业补偿,设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和机构,建立起平等就业的监督机制,营造男女两性相互尊重、平等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才能扭转歧视女性的集体无意识状态,真正落实女职工权益保障,促进就业公平,同时,“武大郎”也好, “穆桂英”也罢,各自提升职业素养,改变就业观念,才能消弭“武大郎”与“穆桂英”的口水之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