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价值观、宗旨观、道德观教育

强化价值观、宗旨观、道德观教育

摘要:用好感恩教育基地,筑牢回报大爱道德观。秉承“厚德感恩”的汶川精神,建设映秀、水磨、威州、漩口等六个不同主题的感恩教育基地,倡导知恩图报的道德品行,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员触摸历史、感受震撼、启迪思考,实现“一个现场教学点就是一部感恩教材,一次现场教学课就是一次精神洗礼”。

为积极组织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汶川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感恩教育基地作用,强化现场教学,拓宽教学服务,切实筑牢全县党员干部核心价值观、宗旨观、道德观。

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筑牢社会主义价值观。充分利用“三基地一窗口”资源,把纪念馆、展览馆、陈列室等作为全县党员干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融入《重建美好新家园的英雄》、《汶川重建经验和发展振兴》等19个本土课程,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爱国情怀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价值取向。映秀震中地震遗址纪念馆通过地殇厅、缅怀厅、灾害厅、崛起厅、重建厅、启示厅等多个厅循循递进的展示,不断激发党员干部保家爱国伟大精神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的热情。绵虒镇红军纪念馆广泛宣扬英雄红军及英雄事迹,党员干部纷纷通过献花、默哀和瞻仰等活动,秉承先辈足迹,深化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诚信情操。县档案馆充分发挥“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独特功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干部纷纷到此感受汶川悠久的历史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灾后重建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激发了知历史、爱祖国和奋发图强的热情。活动以来,全县已有80余个党组织2000余名党员干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

用好党性教育基地,筑牢为民务实宗旨观。充分利用汶川震殇文化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开发以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实践为主线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由单纯的课堂学习向体验式、研究式培训的转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县博物馆是我县党性教育的重要窗口,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和灾后重建,党员干部到此深切感受党的优良作风、革命足迹和无疆大爱,锤炼党性,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漩口中学地震遗址记录了“5.12”特大地震后的原貌,通过布满沟壑的定格表盘、巨大的记事浮雕墙、醒目的抗震救灾精神标语,真切展示了刚毅不屈的英雄血性,引起党员干部的强大共鸣。雁门乡芤山村是党员带头致富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漩映片区各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到此参观学习,表示要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带动老百姓创业致富。活动以来,全县已有130余个党组织3400余名党员现场进行了党性教育。

用好感恩教育基地,筑牢回报大爱道德观。秉承“厚德感恩”的汶川精神,建设映秀、水磨、威州、漩口等六个不同主题的感恩教育基地,倡导知恩图报的道德品行,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员触摸历史、感受震撼、启迪思考,实现“一个现场教学点就是一部感恩教材,一次现场教学课就是一次精神洗礼”。水磨古镇在禅寿老街、羌城等许多旅游景点制作了关于感恩、关于奋进的宣传标识,多次组织全镇群众开展感恩歌曲大家唱、感恩事迹大家传等文化活动;同时在游客讲解服务中,随时将汶川人民知恩图报的故事融汇其中。在威州镇西羌文化街,老艺人协会和爱民乐团定期在此排练演出《感恩报国、树新风》等歌曲,过往游客和党员干部深受感染,许多群众自发参与,不断深化铭恩奋进情怀。漩口镇震源新村设立了感恩文化长廊,党员干部到此接受熏陶,表示将更加坚定地用一颗知恩、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服务群众。活动以来,全县已有90余个党组织2600余名党员干部自发到感恩教育基地接受教育。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