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个月,市级贫困村大邑县青霞镇分水社区的发展规划就编制好了,修水泥路、建污水处理设施、邀请专家编制规划、建环保阅览室、建山坪塘……市环保局下派干部王铭珍到大邑县青霞镇分水社区挂职党支部副书记不到1年,社区的村容村貌就发生了显著变化,村民拍手称好。昨日,该镇党委书记邓岗告诉记者:“去年6月,王铭珍来到这里后,扎根基层接地气,很快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进入角色为社区办了不少好事实事。”
亲力亲为修路 打通与外界通道
昨日,记者走进分水社区,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到村里,房前屋后、道路干净整洁。75岁的村民张大爷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就是一条泥巴路,‘晴天遍地灰,雨天满身泥’。现在水泥路通到村里,赶集、卖农副产品都方便。”
王铭珍告诉记者:“刚到社区时,我就发现这里出行难。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当时就觉得要改变社区的贫困面貌首先就要把路修通。”她有了修路的想法后,就来回奔走于市、县和社区之间,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从规划路线、招投标到施工管理,她事必躬亲。终于120万元修路资金有着落了。修路要伤及一些农户的苗木,有的农户不理解提出了不合理要求,王铭珍便利用中午或晚上的农闲时分走家串户做工作,到村民家中拉家常,渐渐打开了村民的“心结”,今年初,一条从分水4组至13组全长6公里的水泥路建成了,如今这条路成了村子与外界交流、农产品运输的重要通道。
路修通了,王铭珍又跑市级部门争取资金,建设了一个容积2万立方米的山坪塘方便苗木灌溉,为发展林业经济奠定基础。
注重生态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
“以前生活污水都是随意乱倒,房前屋后遍布臭水沟。”村民赵远祥告诉记者,王铭珍来后又为社区争取了50万元,为集中居住区的98户群众修建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现在社区的环境大为改观。
整治水环境只是王铭珍改善社区生态环境的开始。接下来,王铭珍通过市环保局出面聘请了市环科院和四川大学的专家编制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发展规划。今年4月,王铭珍又邀请大邑县环保局污控科工作人员作技术指导,对杨溪河沿河4.5公里的8个村民小组948人的污染状况进行排查,内容包括户主、养殖地点、家庭人口、养殖情况、有无治理设施等。目前,排查资料和数据已送给聘请的规划专家。
该社区党支部书记裴昊告诉记者,社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好,下一步,他们将充分利用社区生态环境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结对帮扶 爱心温暖困难群众
“王书记想方设法联系上级部门帮扶困难群众。”社区党支部书记裴昊告诉记者。社区有特困户26户。为做好这26户特困户的帮扶工作,王铭珍积极向市环保局汇报,市环保局局长陈琳主动要求帮扶2户,副局长帮扶1户,其他处室和下属单位各帮扶1户。除了节假日给予慰问金外,帮扶人员还与帮扶对象谈生活、谈希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作正确指引,使他们乐观面对生活。
“王阿姨,王阿姨,你来啦。”昨日,王铭珍来到帮扶对象吕明强家,5岁的吕俊杰和3岁的吕飞燕就拥入她怀里,翻看王阿姨给他们拍的照片,不时还向王阿姨撒娇。“太感谢王书记了,她对两个孩子就像亲生子女一样关心,过年给他们买新衣服,平时还给他们买零食。”吕明强说。
“王书记对我们太照顾了,除了来看我们,还帮着卖鸡、卖蛋,价钱还比市场价高。”社区贫困户李素兰家里养了不少鸡,由于要照顾只有10个月大的孙女,没有时间去集市卖鸡。王铭珍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销路,介绍亲戚朋友到李素兰家买鸡、买蛋。村民江国仙是残疾人,常年患病,王铭珍除为他争取市环保局的帮扶外,还在生病时买大米、油等慰问品看望他。在社区还有不少像李素兰、江国仙一样得到王铭珍帮扶的困难群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