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应邀参加2025世界中文大会的61名青年汉学家。他强调“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坚持推动不同文明开放交流、包容互鉴,始终致力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文明根基。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汉学如同一座横跨东西方的精神桥梁,将中国数千年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当我们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研读《道德经》,在哈佛的课堂上讨论“和而不同”,在联合国大会上引用“天下为公”时,汉学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站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新节点,汉学正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以其普世价值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永恒的思想资源,以开放姿态深度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汉学源自中国。汉学作为研究中国语言、文明、历史的学科体系,其起源可追溯至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如甲骨文、《诗经》等早期文献,以及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均为汉学提供了核心研究对象。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将地域性文明升华为人类共同命题。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与全球伦理宣言中“以你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形成跨时空共鸣;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为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东方智慧。汉学作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其发展既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也有赖于全球学者的共同参与,印证了“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的文明观。
汉学属于世界。“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儒家“仁爱”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承载的普世价值,不仅塑造了中华文明,也为解决全球性伦理、生态等问题提供了东方智慧;汉学是跨文化交流的天然桥梁,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遣唐使、传教士译介等途径,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今天,全球数百所高校开设汉学课程,国际汉学会议频繁举办,充分证明了其世界性影响力。此外,敦煌文献、故宫文物等汉学研究对象,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共同遗产。这种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化共享,正是汉学属于世界的核心体现。
汉学造福全人类。汉学作为人类文明互鉴的智慧结晶,正以独特方式造福全球。在文化层面,儒家“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为化解文化冲突提供方案,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助力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汉学是理解中国的钥匙,通过研究汉学,世界能更准确把握中国发展逻辑,促进“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在中外贸易方面,汉学助推中医典籍翻译,带动传统医药全球化;故宫文创开发,让世界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在教育领域,全球孔子学院超500所,让数千万人因汉学掌握新技能。更深远的是,各国学者对汉学的研究打破了文明隔阂,凝聚起全人类共同价值。这种跨越地域与时空的对话,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石。
汉学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强国建设,也让世界读懂中国发展的文化密码。通过遍布全球的汉学研究网络,解决当今世界全球治理问题。这份源自中国、属于世界的遗产,正以开放姿态为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力量,其精神价值必将随着时代发展而历久弥新,更好造福全人类。
作者:许华凌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昌图社区党委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