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呼和浩特市人社局办事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董洁在厅1楼12号窗口社保资金管理中心服务接待群众时,态度恶劣,给予董洁警告处分。2014年1月10日,牡丹江市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泽光在北京出差期间,违规使用信访专用值班警车,并被媒体曝光。牡丹江市纪委给予孙泽光党内严重警告处分。2014年3月22日,密山市二人班乡副乡长陈德文以乔迁为名,安排酒席13桌,违规收受礼金1.8万元。密山市纪委给予陈德文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以上是笔者在情况通报中随机挑选的三个典型案件。值得注意的是,通报曝光的内容较为详细,包括了违纪人员姓名、单位、职务职级、主要违纪事实和处理结果。
不得不说,在以往各种违纪违法通报中,总会有遮遮掩掩,如“李××”、“刘××”等,对违纪违法人员采取隐去姓名,以穿“隐身衣”的形式进行通报。此类通报,常常让群众感觉“点到为止”,曝光没有到“最后一公里”。不点名看似对当事人的关心,实则属于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是对违纪违法人的宽容,更是对公正的践踏,对责任的放纵。除了通报效果不佳、难以充分满足群众知情权外,似乎留给被通报者面子、不动真格碰硬揭丑,甚至存在某种偏袒护短的嫌疑。这样不仅会引发“四风”作风问题反弹,引发群众不满,也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在当前反腐败高压态势之下,新的腐败手段不断出现,花样不断翻新,这充分说明不良作风积习甚深,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中纪委连续四周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敢于瞪眼、敢于红脸、及时亮剑,做到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不仅对当事人形成有效的监督,更主要的是可以震慑其他人,彻底打消侥幸心理和变通心态,有力形成“不愿”、“不想”、“不敢”的氛围。
身边那些披着“隐身衣”的“四风”问题、那些改头换面的腐败手段,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喜看纪委通报不穿“隐身衣”。在如此“不给面子”的通报环境下,在“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和“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的合力推进下,希望变相的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收受礼金等问题会“低头”,隐蔽的“四风”问题被一一曝光,从而真正达到严肃规定“最后一公里”的效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