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沪举行

image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包括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约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据《经济日报》10月16日报道,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大会的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力图在更深层次、更广层面、更大程度上达成中国学发展的更多共识,持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它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是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这场盛会让世界看到:当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相遇,当东方哲学与全球治理对话,中国正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全球治理的创新范式,为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着独特的“解题思路”。

——文明传承的时空叙事。中国学的发展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文明对话的活历史。从13世纪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到今天全球500多所孔子学院的朗朗书声,中国学早已超越学术范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精神纽带。正如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所言,在多极化世界中,合作是指南针。这种合作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基因中。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驿站,到全球文明倡议中的对话平台,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欢迎各国学者解码文明基因,让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在世界视野中交相辉映。

——文明演进的另一种可能。当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叙事遭遇瓶颈,中国实践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新选项。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说:“中国是柬埔寨的‘老师’,中国的发展告诉我们,不仅要有长期且稳定的愿景,还要将增进全民福祉放在重要位置。希望柬埔寨能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这种现代化不是“复制粘贴”,而是“量身定制”——正如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马豪恩看到的,中国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这些成就使拉美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兼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大海更直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化几乎被等同于西方化,但中国的发展实践打破了这一“路径依赖”,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为埃及提供了启示。这种文明自信,源于对自身历史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担当。

——构建文明互鉴新范式。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之际,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文明对话的新空间。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强调,中国学既然是世界的学问,就必须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通过这种双向视角所看到的中国,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丰满的外延,这才是一个在人类大家庭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这种视角转换,在《上海倡议》中得到生动诠释:把中国发展置于人类文明进程中研究,用中华文明智慧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正如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前大使赛义德·哈桑·巴基斯坦学者贾维德所言,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古今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是封闭自守,而是在开放包容中不断进化。从“数字敦煌”让世界触摸千年文明,到“中文热”在塔吉克斯坦、安哥拉等地升温,中国正以文化软实力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文明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照亮未来。当此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讨论声渐次落下,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刚刚开始:如何让文明对话从“学术盛宴”变为“生活常态”?如何让中国智慧真正转化为全球治理的实践方案?答案或许就藏在大会的共识里——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让每个国家都能在文明百花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芬芳。这不仅是中国的文化自觉,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人类文明的郑重承诺。

作者:刘纯银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