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跟着“民声”走

“民生”跟着“民声”走

摘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欲改善“民生”,需先听“民声”。要面子要不来“民声”,讲排场讲不来“民声”,走形式走不来“民声”。只有俯下身子接地气,真心实意听民声,“民生”跟着“民声”走,官员的辛苦与努力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赞誉。

不时听到一些官员私下抱怨,辛辛苦苦干了那么多事,却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甚至还有意见和抵触情绪,感到纠结无奈。但老百姓说起来却是,官员花那么多钱修建了那么多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跟我们的生活急需没多大关系。

老百姓的话揭示了真相。

先别急着嗔怪老百姓“不知好歹”,原因是“民生”没有做到百姓心里。譬如,有地方地下水污染严重,百姓们得怪病而不治的很多,解决饮用水已成救命工程。而有些官员却忙着美化城市环境,修广场、建喷泉、大树搬家搞亮化,百姓当然不认可;有的地方好地界儿给开发商建起集团式楼群,幼儿园、学校却稀少,有的一个班居然挤坐70多个孩子,百姓当然有意见;有的地方在上级部门视察所经之地,大建景观带,不惜重金远购名贵树木花卉,路边豪华灯具照得夜如白昼,但在上级部门不会去的地方,却是道路泥泞、电灯不明、垃圾遍地、车辆乱停,百姓当然有看法。凡此种种,老百姓怎么会买账?相反,你花钱越多,折腾越凶,群众的不满和怨恨情绪就会越高。

“民生”务必跟着“民声”走。官员在位想建功立业诚然不错,但这个“功”“业”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只应是“民生”。百姓最难的,就是民生最要帮的;百姓最苦的,就是民生最要解的;百姓最需要的,就是民生最要干的。“民声”才是民生工程的“风向标”。据某报载,河北献县在抓好就业“民生之本”、夯实教育“民生之基”、做强社保“民生之依”的同时,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民生工程的“应声点”,投资近2亿元用于中小学校建设、学前教育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饮水安全、电力设施改造、社会保障工程、农田水利和乡村公路建设,为此,老百姓对官员挑起了“大拇指”。归根结底,谁应着“民声”搞“民生”,不论事情大小,都能赢得民心。

改善“民生”先听“民声”。“眼睛向上”还是“眼睛向下”决定着“民生”的取向。如若总是瞅着上级领导的眼色“顺杆爬”,虽会在上级眼里获得“政绩”,但在百姓眼里却很难“落好”。不真正了解百姓想什么、要什么、盼什么,就如同隔靴搔痒,费劲再大也挠不到痒处。习近平总书记去湘西调研时,强调“要看真正少数民族的村子,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近期也有不少高级领导干部不事先打招呼、不让陪同、不看政绩“风景线”、不带新闻记者,而是直接深入到农户或田间地头,也就听到了原汁原味的民声,再去服务民生,才是真正的民生。

做到民生跟着民声走,也取决于上级官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的认可度影响着下级的仕途,对下级官员的价值取向有重要引导作用。如上级考评的指向偏重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见喜给喜,见忧得忧,下级就会跟随着“表面文章”的指挥棒转,而把民声民意置于不顾。遗憾的是,目前依然有一些官员热衷“驴粪蛋表面光”的“门面”“窗口”工程并得到上级好评,而百姓的民声民意却很难送达上听。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欲改善“民生”,需先听“民声”。要面子要不来“民声”,讲排场讲不来“民声”,走形式走不来“民声”。只有俯下身子接地气,真心实意听民声,“民生”跟着“民声”走,官员的辛苦与努力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赞誉。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