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小传
沙祖康 1947年出生,中国江苏宜兴人。现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名誉院长。1970年从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在中国派驻伦敦、科伦坡、新德里、纽约和日内瓦的外交代表机构任职。曾任中国外交部国际司参赞、副司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中国裁军事务大使、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联合国副秘书长(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在联合国任职期间,曾出任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里约+20峰会”)秘书长。
几年前,当亚洲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时,当一些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速达到了两位数时,全世界都为此欢欣。当时有一种甚嚣尘上的说法,认为21世纪将是由亚洲主宰的世纪。虽然,亚洲有其弱点和挫折,比如说在1997年出现了亚洲金融危机,但总体而言,亚洲的崛起是为许多人所看好的。与此同时,亚洲在消除极端贫困、提升母婴保健水平以及提供基础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确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全球从亚洲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中获益良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亚洲更是以自身的发展态势向世人昭示:现在的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大的引擎之一。
但几年后的今天,“亚洲世纪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温。突然之间,全世界似乎把目光更多转向亚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弱点,或者说是薄弱环节和差距。非常流行的一种做法,就是对于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一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速和发展态势表示怀疑。对于诸如此类的说法,我认为百家争鸣才是最健康的。我们不妨停下脚步,回顾一下过去走过的路、经历过的各种挑战、积累下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这似乎更值得提倡。
而且,我并不觉得有必要对中国和亚洲所表现出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化表示怀疑。对此,我想给大家两个理由:首先,现在一些高收入的发达经济体已经开始出现经济复苏迹象。尽管过去那场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但伴随着经济复苏的发生,会使中国乃至亚洲与这些发达经济体国家之间的贸易得到恢复。
第二,亚洲的经济体是非常具有韧性的。同时,该地区的政府正在采取一些措施,以便能够通过对一些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各种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无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联合国,对于亚洲经济的增长前景都是非常看好的。它们的预测是,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达到5%;今年或者明年,新兴的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达到7%。这是因为,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已变得越来越紧密。
克服困难必须依靠转型
想要应对好这些挑战,都需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需要对现有的公共事务机构的框架进行改善,同时还要恢复我们的预算平衡,并且进一步推动以发展为中心的贸易自由化
爆发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固然延缓了亚洲经济的增长,但如今业已发生的种种经济复苏现象,确实又会重新为亚洲的经济增长注入活力。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亚洲经济自身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呢?我不这么认为。我的看法是,亚洲以及中国会遇到的这些障碍、困难,必须通过转型去加以克服。
当前亚洲首先要直面的挑战,是来自制造业的升级。很多成功的亚洲经济体,都是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但是,因为一些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竞争力的下滑,这些亚洲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都会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必须要让制造业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让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创新、更高的资源效率以及劳动生产效率。这就意味着,经济的增长终究要依靠总体要素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第二个挑战就是可持续性的问题。尽管出现了金融危机,但就总体GDP而言,今天这个世界依然正在变得越来越富有。在过去20年间,全球GDP总量翻了一番,于2012年达到了71.707万亿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对于经济资本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长。但是,这在实现财富增长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威胁。作为人类社会,我们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所施加的压力正越来越大,恐怕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我们还注意到,人类的行为不仅引起了气候变化、海平面的上升,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很多物种开始灭绝;世界上已经有80%的人生活在水资源稀缺地区,土地的退化态势严峻,海洋无生物地区面积不断增加。这些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必须要应对的挑战。
两年前,我曾担任过“里约+20峰会”的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的同事发布了一个报告,专门聚焦接下来几十年亚洲在环境领域面临的挑战。该报告认为,在现有的商业运作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到2030年,亚太地区将为世界贡献45%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中国和印度在贡献与交通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上将占到50%,跟2005年相比,增幅达57%。在这样一个地区,至今仍有4亿5千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40%)无法获得清洁的水源;一些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土地的退化也是很大的问题。世界上一些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也在亚洲。与此同时,亚洲还是一个正在经历大规模城市化的地区。到2050年,亚洲的城市人口可能会从现在的16亿增长到30亿。但是,跟这些相比,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挑战,那就是来自不平等的挑战。在过去50年中,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上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其中10%最富有者的收入是10%最穷者收入的9倍。而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的不少国家,收入不平等性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种所谓的“收入的不平等性”,最终也会导致所谓的“机会的不平等性”。
换言之,尽管亚洲在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在亚洲,仍然有数亿人无法获得清洁的饮用水。数百万人移动到了城市,以便能够获得更好的未来。如何确保这些人得到足够的住房、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等社会资源,得到足够的工作机会,值得深思。
亚洲如果要实现转型的话,必须要面对上述这些或短期或长期的挑战。而想要应对好这些挑战,都需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需要对现有的公共事务机构的框架进行改善,同时还要恢复我们的预算平衡,并且进一步推动以发展为中心的贸易自由化。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条道路并不一定是非常顺畅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