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政策选择?一方面是因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这一季的任务重点在于推动经济转型,实现结构调整与升级。耶鲁大学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表示,中国经济放缓是好事,这时会发生一个重要的转变,即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是因贸然使用大规模刺激政策,只会继续掩盖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精准的定向发力则可以有效避免新的产能过剩,改善中国发展中的短板,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政策委员会主席莱斯·罗斯对“微刺激”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再恰当不过的点评。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所谓“微刺激”措施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击中国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平等问题,目的在于造福那些从以往增长中获益较少的社会群体和经济部门,有利于提升增长质量。
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康迪天亦指出,中国出台的新措施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这降低了中国大幅调整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有利于新兴市场风险资产的整体价格稳定。
海外观察人士认为,在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经济金融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兼顾下的定向发力已成为中国经济调控的新特点。
“微刺激”效果初步显现
事实上,“微刺激”背后还透露出国家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决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政府密集推出的“微刺激”均着眼于通过释放市场活力,达到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效果,并尽量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分析说,中国官方在基建、环保、保障房等方面的政策将对经济带来提振。
随着中国决策层逐步加强“微刺激”力度,“微刺激”的政策效果也开始在某些数据上有所显现。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月1日发布的报告称,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回升。数据显示,需求端和生产端双双回暖推动5月PMI加速回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