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腐官员反腐豪言是怎样练成的(2)

贪腐官员反腐豪言是怎样练成的(2)

从名实分离角度看,官员必须要反腐的“名”,但在生活中,他们可能会要腐败的“实”。要“名”,是要保住手中的权,同时承诺不要不该得的利;要“实”,是要谋得本不该得的利,势必违背了“名”的承诺,势必言而无信。早在近70年前,费孝通先生就在《乡土中国》的讲座中就提到了中国人“名实分离”的问题。他说:“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今天的官场,“长老权力”演变成了“上级精神和上级指示”,只要口头上、形式上不违背,内容却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改变,尤其是在“发展是硬道理”、法治规则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推动的社会快速转型期,这种“名实分离”的速率就大大提高了,其直接表现就是官场腐败现象爆发式、滚动式蔓延开来。当下,很多官员老是感叹“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究其原因,在于官员带头“名实分离”、言而无信,受了愚弄的“老百姓”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老是相信官员们的谎言呢?

从语言腐败角度看,清廉的语言失去了它应有的清廉的含义,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意义,这就为官员腐败的滋生添加了肥料。张维迎教授近些年老是讲一些“语言腐败导致道德堕落”的观点和例子,意在说明很多人搞语言腐败,其“本质是要捍卫那些本质上没法捍卫的东西,假装做那些本身并不想做的事”。他的话,用来解释这些腐败官员的行为再好不过了,原来,这些口口声声反腐的人只是假装在搞反腐,他们根本不想反腐。时间久了,语言腐败就导致了民众没法辨别、没法相信许多官员口中喷出的反腐豪言了。

从权力操纵角度看,有权力的人操纵了语言,玩弄了听众,就有了腐败官员反腐语录的从出不穷。语言也是一种权力,腐败官员深知这一点,所以,借助语言,维护自身的权力,非法谋得自身的利益,也是当然的选择。腐败官员站在权力的高位,说着反腐倡廉的话,越说越多,每说一次,都在数量层面增加自身权力的重量,久而久之,形式上的权威就来了,也很稳固了。有了权威,想搞点腐败就容易多了,因为谁想说权威的不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事。

从权力监督角度看,腐败官员说了那么多的反腐豪言,也是因为监督制衡权力的制度不够强。周围的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腐败官员的反腐豪言是多么的虚伪,但是,他们缺乏很好的监督手段,不愿、不敢公开说腐败官员的不是。周围的人越是不监督,腐败的官员就越是大说、特说反腐豪言。等到特殊的时机,比如机缘巧合、严打运动到来,腐败官员才被揭穿了虚伪的面具,周围的人,尤其是那些没有因腐败官员反腐豪言得利的人,才觉得如此大快人心,而那些获利的人可能就有另一番心理滋味了。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说着容易,做着难,因而让腐败官员屡放反腐豪言。怎么监督呢?观其言,先存疑,然后长时期观察其行动,言行一致了,才可以说相信。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腐败官员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权力不是上级官员授予的,而是每一个公民授予的。让每一个公民都有监督制衡权力的手段、制度,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权力的狂妄、滥用,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官员群体的言行不一,才可能让反腐语言回归它应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意义上来。

刘锋为法学博士,独立学者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