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接地气”方能“通民气”

群众工作“接地气”方能“通民气”

当前,要走实群众路线,使群众看切实的作风转变,党员干部只有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到基层去,察民情、接地气,近民气,不断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才能成为带领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主心骨”,从而将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好。

“接地气”方能“增底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基层只是途径,服务基层才是目的。党员干部不仅要深入基层“接地气”,更要服务基层“聚人气”,方能在工作中“增底气”。党员干部仅凭文件、会议、汇报材料等制定决策、开展工作,很难体现社情民意,也难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党员干部要深入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区去,接上地气,把群众呼声作为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设身处地的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困难,切实地为他们服务,力推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接地气”方能“生灵气”。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干群关系决定着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和谐、民族的进步。要做好群众工作,干部就只有扑下身子访民情,吃家常菜,说家常话,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做顺民意合民心的事,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与群众结下深厚感情。干部也只有在采集群众的“灵气”中,更好地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金点子”,继而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真正取得群众的认同和信任,凝聚起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情感力量。因此,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使群众在我们的工作中得到最大的实惠。

“接地气”方能“通民气”。“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如果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天天关在办公室里,开口官腔官调,那就难以摆脱和群众之间的分界线,就很难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群众疾苦。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能沉底、能低行、能沾土气。基层是群众生活的场所,是群众活动的阵地,是群众工作的空间。党员干部要接地气,就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弄清楚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惟此,才能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激发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真正打通民心,化解民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群众路线无止境,群众工作无休止。只有深入群众“接地气”,党员领导干部才能充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一切为了群众”才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深入群众“接地气”,才能找到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一切依靠群众”才不是空谈;只有深入群众“接地气”,才能有的放矢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实做好群众工作。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