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发展中的难题与对策

党员发展中的难题与对策

发展党员面临哪些难题?如何改进和完善?安徽省党建研究会对此进行了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系统了解该省近年来发展党员情况,并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

薄弱点在哪里——源头不足,结构不够优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发展党员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源头不足,全省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总量偏小,生产工作一线、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呈下降趋势,或持续在低位徘徊。发展党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为发展工人、农民、大学生党员比例失衡,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数量偏少。非公社会组织发展党员相对偏少,主要表现为发展党员数量相对不足、比例偏低。流动人员发展党员难,主要表现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难、跟踪考察难、政审难和发展材料完备难。

问题出在何处——吸引力下降,机制不够顺

个别党组织要求党员尽义务多,赋予权利少,党员主体地位落实不够,客观上降低了党组织的吸引力。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党组织吸引力不够”的占28%;32.1%的调查对象仅是偶尔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培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少数党员不能以身作则,甚至不如一般群众,失去了模范表率作用,加上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挫伤了部分群众的入党积极性。

少数党组织对发展党员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软任务”,没有硬性规定和考核指标,投入精力不够,宏观指导不力,针对性不强,督查指导落实不到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认为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基层党组织重视不够”的占33.8%。党组织生活制度没有得到严格落实。

部分基层党组织党日活动和党课制度落实不到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创新,没有吸引力,效果不明显。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近来所在党组织开展的组织活动“内容较多,但形式单一”的占40%。

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反映,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上职责不够明确,相互联系不够密切,“双向共管”机制没有形成,不同程度地造成工作脱节,挫伤了一些流动人员的入党积极性。少数流动党组织负责人反映,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过于繁琐,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正常开展。

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大幅提高,但不少是联合组建的,党务工作者力量不足,业务不熟悉,党组织活动不够正常,党建工作基础薄弱。仍有个别企业主和管理者认为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还要投入资金,占用职工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质量如何提升——拓源头疏出口,优化队伍结构

拓展源头,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增强主动性,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引导”,主动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地发现、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严把入口,提高发展党员质量,认真落实发展党员推荐制、公示制、预审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确定人选、教育培训、考察、审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

突出重点,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在国有企业,重点发展生产一线班组长、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和优秀青年工人入党。在非公有制企业,注重在生产一线职工、专业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积极稳妥做好在出资人中发展党员工作。以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和大学生村官为重点,做好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

探索创新,加强薄弱环节。坚持“谁组建、谁为主、共同管理、双向互动”的原则,采取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签订双向共管协议等形式,明确和落实双向共管职责,加大在流动党员集中地方建立流动党组织的力度,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创造条件。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楼宇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完善机制,健全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过走访慰问、结对帮扶、设立党内帮扶资金等措施,关心帮助生产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全面开展党员公开承诺和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开展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积极探索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办法,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