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桥,山里人就很难出去,连地都种不了,就盼着修一座桥啊。现在桥修好了,大家伙甭提多欢喜了。”56岁的李向芹打小就生活在光华镇同心村,她背着刚掰的玉米走在桥上,说起修桥的事儿她打开了话匣子。“原来的桥早就冲毁了,就剩几根烂铁丝,山里人想出去要么绕二十多里冤枉路,要么拄着棍儿蹚过河,太遭罪了,尤其春秋水凉,腿都冻抽筋了,很多人在河里都摔倒过……听说要修桥,村民们都当自己家的事儿,积极性可高了,我也天天来现场看,想想以后能走在这座桥上我真高兴。”
今年,在通化县开展的“进百村、联万家”活动中,党员干部逐户走访,同心村村民都提出了出行难题。很快,该县林业局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人力、物力,修了这座“同心关爱桥”,老百姓特别高兴。该村七组、八组组长王存军说:“以后过河就方便安全了,涨水也不怕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通化县从老百姓最关注的地方着手,以“钉钉子”精神抓整改落实,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在全县开展的“进百村、联万家”活动中,4162名在职干部深入到5.8万户农户家中进行走访,一些长年未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全县共征求到原汁原味意见5550条,经汇总归纳形成初步意见2943条,各级各单位主动认领,形成问题整改清单。目前,县级领导班子认领的230个问题中,已经整改了184个。各基层部门征求到的2713个问题中,已经整改了2080个。特别是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省市县确定的21项专项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化县扎实开展“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建设为民工程”活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由包保县级领导干部牵头,整合包联部门资源,积极组织发动广大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一起,充分发扬焦裕禄精神,实施了一批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争取每年为每个乡镇打造2-3个“为民工程”,利用3到5年时间,实现159个村“为民工程”全覆盖。目前,全县“为民工程”项目已上报56个,已完成项目30个,共计1.36万余人次机关干部参加了“为民工程”义务劳动。走进大泉乡新胜村,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村民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打球、健身,好不热闹。在村里生活50多年的李金红正在器械上做运动,他说:“以前这里是工程堆料场,既浪费这块地皮,又不美观。今年县里了解到村民们一直盼着建一个文化广场的愿望,就在这块地建起了文化广场,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我天天来这里锻炼,身体健康了,心情也好了。”
走进通化快大人参产业园,一栋栋正在建设中的厂房预示着园区规模的宏伟。“县委、县政府服务周到、政策优惠,还派来推进小组帮助我们办理相关手续,节省了很多时间。如果我们企业自己办理的话,大约得八九个月,但推进组介入后,三四个月基本达到我们预期目的。”项目发起人、参威人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生指着施工园区说:“你们看,四个月前这还是一块空地,现在产业园正拔地而起。”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逼着一级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通化县干部作风转变,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形成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化聚鑫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春葆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转变作风务求实效,加强对项目和企业的服务,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增强企业归属感等一系列举措,保障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记者手记:
时隔一个月,记者再次来到通化县,映入眼帘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响彻耳畔的是教育实践活动欢呼声。在光华镇同心村,“同心关爱桥”几个字歪歪扭扭地写在桥头,那是村民用庄稼秆蘸着油漆书写的,是为了感恩县里的干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我们在这里生活很幸福!”正在大泉乡新胜村新建文化广场上健身的村民由衷地说,脸上尽是朴实的笑容;由一个月前只是主体框架变成现在的崭新厂房,通化快大人参产业园蓄势待发……通化县在问题整改中,从群众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出发,实实在在建设“里子工程”,这不仅仅是解决发展民生问题,也是对自身政绩观转变的一次检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