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不能像“打酱油”

“接地气”不能像“打酱油”

时下,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接地气”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这是党风加快好转的一个表现。然而一个与之相对频频而出的词“打酱油”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为什么要“接地气”?这是我党的一个光荣传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直接体现之一,也是查找自身存在问题的方式之一。只有深入基层、群众、一线中去,才能了解群众的困难需要,以群众为镜,才能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于此加以改正。然而,如此褒义的词却与之对出了“打酱油”一词,“打酱油”是一个民间词汇,泛指办事如“蜻蜓点水”一般,轻轻的触碰一下水面,没有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草草作出结论。现今,个别领导干部下基层,名义上是接地气、做调研,实际上仅仅是在村上露个面,到田间走走,让随行人员照个像写条信息发表出来,以此作为下基层的痕迹材料,以当完成上级安排的领导干部驻村任务。久而久之,进村不办事,不查事情,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面对这样的形式主义群众就赋予了“打酱油”这样一个称谓。

究其原因,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不强,存有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接地气不是简单的到基层走走就可以,是要带着问题到基层,带着服务的心态到基层,带着查事情、解民意的姿态到基层。只有放下身段、姿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群众才能认可,才能服务好群众,才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接地气工作的分值高低,不是看表格里的数字和新闻报纸的信息,而是看群众的口碑。“接地气”重在有实,“打酱油”去留看实。做好实文章,念好严字决,方可有为。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