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逐步推行“分级诊疗”值得期待(4)

【案例】逐步推行“分级诊疗”值得期待(4)

【启示与思考】

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几乎所有的地方医改方案中,都会有关于分级诊疗的论述。比如不久前推出的北京医改方案,同样提出“大型医院诊疗将逐步大幅度压缩普通门诊,主要看的是急难重症病人”。但是,说归说,做归做,真正将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到位的,似乎还没有。浙江专门针对分级诊疗出台文件并分批试点,能否尝试走出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值得期待。

事实上,“小病不出社区、不出乡镇”,一直被看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可真实的情况却是,患者但凡有个头疼脑热都上大医院,以至于“全国人民上协和”。为什么?因为基层医院与大医院,医疗器械和就医环境没法比,医生素质和诊疗水平没法比,冰冷的脸和漠然的眼却大同小异,医保报销的比例也差不多。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国家之所以能真正做到分级诊疗,一方面因为国外的大医院里根本没有普通门诊,住院病人必须从社区医院转来;另一方面更因为国外的社区医院硬件软件确实好,以至于每个居民在社区医院里都拥有“自己的医生”。

医改这么多年来,一个看得见的改变是,很多地方加强了对基层医疗的硬件投入。基层医疗机构房子变漂亮了,医疗仪器也添置了,之所以对患者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核心原因还是人才。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广东省投入5.67亿元为基层乡镇卫生院买了自动生化仪等5种仪器,可是一些地方机器到位了,却没有人会用。若无人才,再过几年,耗费5.67亿元买的机器很可能将成为一堆废铁。显然,眼下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医疗机构所匮乏的,既是硬件的更是软件的——硬件要标准化改造,软件则需要人才。

分级诊疗,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仔细探讨,逐步推行,不断完善的一个新政,首要的是当地医疗机构要提高医术,要有真本事,让群众高看,要配置良好的医疗设施,让群众享受大医院的服务。还要重视医德,要以患者为重,对患者有转诊的要经过会诊,及时给予转诊,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为患者创造一个和谐的就诊环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