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政府间事权需从法治入手

界定政府间事权需从法治入手

摘要:财政部长楼继伟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发表署名文章,强调需要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要明晰各级政府事权配置的着力点,地方事权行使应以不损害政治稳定、市场统一和其他地区利益为原则。

财政部长楼继伟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发表署名文章,强调需要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要明晰各级政府事权配置的着力点,地方事权行使应以不损害政治稳定、市场统一和其他地区利益为原则。

《预算法》修正案通过以来,财税改革的速度加快。《预算法》界定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的预算支出的权力,随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明确政府间事权划分,“在明确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的基础上,认真清理现行配套政策”“对属于中央承担支出责任的事项,一律不得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对属于中央和地方分担支出责任的事项,由中央和地方按各自应分担数额安排资金”。但政府间的事权到底如何分割仍然悬而未决,尤其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分割,央地对此并没有明确的原则与思路。

近十几年来,地方屡屡突破统一的财税制度、法律法规框架,以实现地方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图。例如,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对高科技、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允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上海、天津等地为了吸引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推出返还20%的个税(地方分享部分的50%)、购房退个税等优惠政策。财税优惠形成的政策洼地,明显增强了发达地区优势,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

财税补贴政策除了用来吸引外来资源,也被地方政府用来保护本地企业。与新能源、新技术研发、农业等有关的本地企业获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近年新能源汽车流行,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的目录,但无一例外,只要有本地的车企,就一定在目录中,加大了外地车企进入本地市场的难度。早些年的啤酒、烟草、白酒等行业莫不如是。地方各行其是的格局严重阻碍了中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楼继伟执掌财政部以来,着力推进全国财税制度的统一,他多次强调,“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能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不得突破国家统一财税制度”,收权中央、单一财税制度的思路越来越明显。事实上,以目前中央的财权及决策影响力,中央在政府间事权分割决策上拥有绝对话语权。按理说,地方很难突破中央划出的条条框框,中国比其他联邦制或地方自治的国家要更容易形成统一市场。

中央总是在强调“国家统一的财税制度”,要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改革开放以来,渐近式改革的思路深入各部门决策者的骨髓,试点先行、政策特区的实验不绝如缕,这种试点的制度是所有政策洼地可以存在的源头。

同时,近年部分政策违反上位法的也不鲜见,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造成区域市场分割的根本原因。例如,房地产调控中的限购令,违反了上位法《行政许可法》,限购令加强了户籍在社会管理与经济政策中的使用,已经成为影响劳动力自由流动最大的制度障碍,其政策遗产正逐步蔓延到义务教育、落户等。

要让政府间事权规范化、法律化,首先要做的是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并将其法律化,这自然包括维护全国统一市场、保证政治稳定等职责。也只有用法治的手段约束不可以随意变动政府间事权,政府间事权才有可能真正的规范化、法律化。

(作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