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刚刚当选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公开表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主张:“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秉持群众史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在方法论上就是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要义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就是一次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典型案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换言之,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内的共识。同时,由于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所以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希望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好这些问题。简单地说,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党内的意见,也是群众的呼声。中央政治局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分散的意见,于是在2013年4月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意见集中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党内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分散的意见得到了初步的集中。2013年4月20日,中央又专门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发表看法。
如此几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得以确定。议题确定后,中央政治局便成立文件起草组,习近平同志亲任组长。在近7个月的时间里,文件起草组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相关文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在一定意义上,这又是一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至此,党内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最终成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决定》公布后,中央、地方媒体纷纷开设专栏或专题从各个方面进行宣传、阐释,广大人民群众藉此全面了解这个最新的中央重大决策。在准确把握了《决定》之后,全面深化改革开始见之于行动,中央及地方先后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更被充分调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分散的意见到集中的意见、从集中的意见到群众的行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谙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之要。对于这个方法,习近平同志甚至深入一步,要求做好调查研究。他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至于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指出,首先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简要地说,就是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五大问题”:一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四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五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其次,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而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是调查研究的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再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调查了解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最后,要制度化经常化。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进而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此外,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使领导干部不仅“身入”基层,而且“心到”基层,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
方法是“桥或船”。没有“桥或船”,就不可能完成“过河”的任务。因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仅要学习其中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更要学习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并正确地运用,我们才能真正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最终克服“本领恐慌”,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