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已经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日常用语,使用频率极高,这对调整发展思维、转变发展理念无疑是有帮助的。与此同时,也听到一些干部,简单地把适应新常态等同于“适应低速发展”、甚至是“适应不发展”,正如省领导最近所指出的,一些人在拿“新常态”给不作为找借口。这些显然是对新常态的误读。
新常态下的发展仍需合理速度,这一点不能含糊。新常态下不再一味追求高速发展,绝不等同于不发展。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辽宁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也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能解决。只不过,现今的发展将更加平稳,质量将进一步提升。辽宁作为一个经济体,如果不能把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要恢复正常水平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就可能付出很大的代价。发展是解决辽宁所有问题的基础,对此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常态下更是如此。
新常态下经济减速的趋势,需以平常心对待,而平常心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大有作为”和新作为。上星期闭幕的省委全会对这种“新作为”,作出了全面解读:“要切实把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发展定力和战术上的底线思维、主动作为结合起来”。这个解读点明了适应新常态所需三种意识:冷静、坚定和忧患,三者缺一不可,而不可凭个人喜恶而挑选。
所谓冷静,就是战略平常心,克制和包容地看待经济减速,这一点易获共识——我们的问题是,有些人过于“平常心”了,甚至只剩下了“平常心”;所谓坚定,即发展定力。需要看到中央对新常态的定义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创立。具体对于辽宁而言,更是一次有无决心推动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重大考验,以突破体制机制中长期存在的瓶颈性障碍;所谓忧患,即战术上的底线思维。随着今后经济增长的减速和结构的深度调整,一些风险必然逐步显露出来,譬如以前的一些产能过剩、债务杠杆以及种种“泡沫”等,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面对如此真实、纷繁而充满挑战的新常态,一味言说适应 “低速发展”和“不发展”,与时代脱节而有荒诞色彩,实质暴露出了不担当、不作为。辽宁处于新一轮振兴的伟大战略期,与新常态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这次振兴的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满怀激情,或者更直接一点说,对挣脱机制体制的瓶颈所需付出的代价能清醒认识又能痛下决心,这是老工业基地能否再次振兴的关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在适应新常态中实现新发展,努力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