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坚持“三个面向”做好群众工作

贵州:坚持“三个面向”做好群众工作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做好群众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在路上。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武装头脑,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民生,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面向群众。人民群众是群众工作的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亦即为群众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向群众做群众工作,就是要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记挂在心头上,落实在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会同群众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因此,做好群众工作,首要解决的是立场问题、是感情问题,只有胸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真心实意,与群众一起同甘共苦,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拥护与支持,群众工作也才有不竭的源泉与动力;要想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就要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想法,干群众之所需,急群众之所急。也只有沉下身来、静下心来,像亲人一样多走动互相关怀,才能在 决策时充分考虑群众利益、执行时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群众工作也才能体现其真正意义。

面向基层。基层是群众工作的主战场。基层干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最为重要的执政基础”。当前,一些地方群众工作推进不力,除了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不够扎实和过硬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基层干部在“工作量大、压力大、责任大,政治待遇低、经济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的生存状态下,难以发挥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做好群众工作,要牢牢把握“面向基层”这一导向,形成“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良好工作格局。把那些有前途的干部派到基层去、把那些适合在基层工作的干部留下来、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向基层注入更多财力、物力,旨在为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为从源头上化解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矛盾纠纷提供保障。并给予基层更多的政策倾斜,在制度设计、风险评估、政策执行等方面多从基层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角度出发,使群众工作的触角最大限度地往基层延伸。

面向民生。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决定着社会发展趋势和走向。我们做群众工作,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一致。因此,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应当格外重视。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的指示精神,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等关系,民主决策、科学安排,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落实好各项民生实事。要充分发挥群众工作的联系、服务、宣传、凝聚等功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群众不仅成为选择的主体、利益的主体,还要成为行动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通过更多的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腰包更鼓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共享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群众工委专职副书记)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