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打击“专车”只能固化市场垄断
移动互联网和快捷支付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打车软件。这一技术在出租车行业的运用,实现了出租车和客源的无缝对接,降低了空乘率,缓解了打车难,受到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的欢迎。而新兴的“专车服务”是约租车领域的一次尝试,也是打车软件运用的延伸。
虽然“专车”服务才有短短数月的寿命,但从其迅猛的发展趋势看,专车服务提供了一个运输供需撮合平台,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和更方便的出行选择,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商业模式。然而,由于提供运乘服务的不再是出租车,它因此触及了出租车司机的集体利益,数个城市出现了出租车罢运维权的活动。迫于压力,运输管理部门不能不考虑出租车司机的利益诉求。截至目前,已经有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10个城市叫停了专车服务,并把专车定位成“黑车”。
应当承认,专车服务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比如黑车洗白,比如私家车营运等等,但是,作为切合了市场规律和发展方向的新模式,专车服务应当是被进一步规范,而非一棒子打死。出租车司机罢运,与其说针对“专车”服务,倒不如说是对高额份子钱的不满。地方管理部门举起权力的大棒,粗暴地封杀“专车”,而不愿盘活存量资源,督促出租车公司降低份子钱,改革出租车行业的弊端,提升出租车服务质量,实质上就是为了固化垄断地位,维护集体利益。
交通运输部已经明确表态,要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支持鼓励约租车领域创新,这其实就是对全面封杀专车服务说“不”。可以预见,充满活力的专车服务已经赢得乘客认可,倘若他们再能严格规范自身,不断地提升服务质量,则必然进一步合法地挤占出租车市场。这样的状况,倒逼出租车管理部门打破垄断,改革弊端。否则,若坚持故步自封刚愎自用,出租车司机或将纷纷倒戈成为“专车”司机,出租车行业前途岌岌可危。
不破除出租车垄断,打击“专车”更坑民!
如今的租车市场,已不是“打车服务”独步天下的局面,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到用车等各类互联网专车软件不断涌现,抢占了出租车市场的“一杯羹”。同时,关于专车是否为变相黑车的争论也越来越多,很多推出“专车”的公司采用挂靠的方式规避交通部门的规范管理。目前,沈阳、南京、上海等多地已经开始叫停专车业务,而北京近日也针对专车软件服务加大打击力度,认定以私家车“挂靠”租赁公司的方式属于违规,本月起将严查非出租运营车辆利用“专车”叫车软件参与租赁运营。
“一元附加费别取消”“黑车抢生意”“份子钱太高”……出租车反映取消燃油附加费、“黑车”泛滥、“专车”抢占市场等影响收入问题。面对出租车司机“生存难”和乘客“打车难”的呼声,是该对行业垄断的根基动刀,还是该对专车执法“一刀切”?近期围绕“滴滴专车”等引发的风波和争议,触碰到出租车业改革的深层问题,重堵不重疏、治标不治本,靠垄断利益生存的出租车行业还能走多远?
一方面,“专车”是否等同于“黑车”有待明晰的界定。简单从概念上来说,黑车是指那些没有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办理任何相关手续、没有领取营运牌证而以有偿服务实施非法运营的车辆。而由于目前国家以及各地对于租赁车能否进行客运的问题还没有出台法律法规,而打车软件登记的车辆大部分就是租赁车,这应该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在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之下,专车跟当初的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互联金融一样属新生事物,在专车和黑车之间没完全划等号之前,监管部门还是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市场的调研和对新生事物的宽容,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了事。另一方面,“专车服务”、“滴滴打车”定位于提供方便、快捷、自由的优质服务符合群众需求导向,未来高品质、多层次、个性化高端商务出行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所以,如果一味简单地“一刀切”执法并不明智。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政府部门应对出租车行业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收集民意的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二是加强引导和规范,管理部门应放开专营市场,对共享经济模式加强引导和规范。“专车”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产物,只有在不断挤压和对抗中,市场才会更有活力,改变“份子钱”等不合理的旧模式,倒逼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减少出租车份钱,提升出租司机待遇,改善乘客体验,以自身的完善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