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缩小双方间的鸿沟?美国科学促进会认为,“唯一办法就是进行真诚、相互尊重的对话”。其执行主任莱什纳认为,科学家与公众的沟通不是科普讲座而是对话;是交流而不是躲避。说这话,是因“我说你听”式的科普报告和讲座已很难取信于公众,尤其在分歧严重的议题上,“科学结论”未必能消弭惯性思维、立场带来的隔阂。所以,必须让双方了解各自观点,并努力去探寻“某种共同立场”。这实际上就是科学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后应采取的路数:得依赖于双方妥协和让步,而非单向灌输。
而转基因科普宣传究竟如何做才有效果,目前美国科学界也仍在探索。按照过去的做法,美国的科普宣传既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参与,有很多经费也有多种传播形式,如通过媒体和科普报告会进行宣传——在联邦政府中,参与科普最多的是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不仅资助各种科学教育和科普计划,也收集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信息。在转基因宣传上,美国农业部(USDA)是宣传转基因最多的部门。美国农业部规定,任何在美国的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必须经过USDA的审查评估,USDA将评估结果在其网站公示于众,民众可自由地在USDA官网发表意见。如果反对意见有科学根据,USDA须及时做出书面答复。但若是反对转基因的意见系情绪化指责,USDA会认为没有义务做出回答。
现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意识到了个中的部分问题,提出要与公众进行平等交流,恢复USDA网站对转基因批评意见和疑问的回复,进而展开讨论,哪怕讨论的火药味十足。这是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是,科学家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更尊重传播规律,采取让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罗佩克去年10月参加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研讨会”上,就认为科普内容要符合风险沟通原则和受众心理特征,他还对中国官方出版的转基因科普手册《理性看待转基因》书名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如用“这本书上的信息可以帮助你去认识(或感受)转基因”的说法。更中性亲和的传播方式,更利于科普的被接受。
当然,除了科普方式选择外,转基因是否被人们接受,还得看转基因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度、可重复性及能否接受时间检验,这也是科普绕不开的学理依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