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涉农领域“群腐群贪”需要“群防群治”

青海:涉农领域“群腐群贪”需要“群防群治”

摘要:细究缘由可见,每一起“群腐群贪”的背后,都有着暗箱操作、监督失效的事实。当信息不公开、操作不透明、流程不规范,当上级监督失之于盲、同级监督失之于软,下一级监管失之于缺,监管就会沦为“马其诺防线”,一些看似权力不大的村官、科长,就有可能发展为“大贪”“大腐”。

侵吞受灾群众的“救命钱”、虚报冒领骗取补贴款、违规拨付支农资金、巧立名目私分集体资产……《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广东多地调查发现,近年来涉农职务犯罪花样百出、危害巨大,“三农”领域被腐败侵蚀严重。(1月25日《瞭望新闻周刊》)

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量真金白银注入“三农”建设和发展中。这些本应用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资金,却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尤其是在惠农政策性补贴领域,职务犯罪花样百出,甚至出现村班子“群腐群贪”现象,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影响农村稳定、发展大局。由此反映出的“三农”资金管理病灶,必须引起深切反思和深刻追问。

综观此类案例可以看出,权力过度集中是“群腐群贪”发生的关键因素。在不少农村地区,村级财务收支决策权往往集中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少数人手中,“一言堂”现象较为普遍。面对利益诱惑,很有可能拉亲信、压异议,许诺利益。当利益成链,监守自盗就见怪不怪,以中山、江门等地相关腐败案为例,一些镇街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工作者,不仅没有奉公守法、当好“守门员”,反而参与弄虚作假,沆瀣一气、相互勾结、联手合谋,将“三农”资金当成“唐僧肉”,加以克扣盘剥。

细究缘由可见,每一起“群腐群贪”的背后,都有着暗箱操作、监督失效的事实。当信息不公开、操作不透明、流程不规范,当上级监督失之于盲、同级监督失之于软,下一级监管失之于缺,监管就会沦为“马其诺防线”,一些看似权力不大的村官、科长,就有可能发展为“大贪”“大腐”。

遏制三农领域“群腐群贪”,就是要做到“群防群治”,即织牢“制度网”、“惩戒网”和“监督网”,做到“三网”齐下,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的土壤。一是要完善“三农”资金监管制度,明确“三农”资金监管的基本原则、监管主体、对象、范围和方式以及使用规则等。二是要对涉农腐败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三是要杜绝暗箱操作,全面、彻底,公开、透明,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监督管理,打造覆盖基层、多方联动的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三农领域的“群腐群贪”。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