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江西: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摘要:精准扶贫涉及千家万户,扶贫对象的基本情况、发展诉求千差万别。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研究制定差别扶持的具体办法,有助于实现扶贫工作效率最大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帮助扶贫对象脱贫致富。

2014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新时期做好扶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顺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进一步提高其精准度,成为摆在各有关部门和扶贫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瞄准“靶子”,找准对象,解决“帮扶谁”的问题。粗放式扶贫瞄准的对象是贫困区域,就贫困村而言,能够通过整村推进等举措,改变其落后状况,但对贫困户则缺少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帮扶办法。精准扶贫就是为了解决粗放式扶贫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是对现有扶贫机制的补充和完善。因此,精准扶贫最基础、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应建立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通过科学民主的识别办法,把相对贫困的对象找出来,这样才能找准“靶子”、有的放矢,避免扶贫资源投放“打偏跑漏”,使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得到有效扶持。

坚持“精准滴灌”,因户施策,解决“怎么帮扶”的问题。精准扶贫涉及千家万户,扶贫对象的基本情况、发展诉求千差万别。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研究制定差别扶持的具体办法,有助于实现扶贫工作效率最大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帮助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其一,实施产业扶贫,立足贫困村现有的产业基础,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按照“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原则,选择一两个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设立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搭建财政信用担保融资平台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银行等社会资金共同扶持和参与产业扶贫,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其二,实施移民搬迁扶贫,按照自愿原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将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群众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搬迁,打造一批有规模、有特色、设施齐全的移民新村,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提升其发展能力。其三,实施技能培训扶贫,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其四,实施基础设施扶贫,有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重点帮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且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以及农田水利设施、村容村貌等;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发展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其五,实施保障扶贫,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要做出托底性制度安排,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安排土坯房改造,通过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注重“内强外促”,结对帮扶,解决“谁来帮扶”的问题。实施扶贫对象“一对一”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民生工程,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为确保扶贫到户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建立扶贫工作分级负责制,把工作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实施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队伍不撤”。

改变考核“指挥棒”,严格奖惩,解决“帮扶成效如何”的问题。要建立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镇和部门的考核奖惩机制,突出考核的精准度,充分体现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考核目标要精准,既不提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目标,也不随意降低工作标准;考核方法要精准,把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降低贫困发生率等纳入考核体系;考核尺度要精准,实现考核标准尺度一致、考核过程公开透明、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激励先进、凝聚合力。

(作者系中共万安县委副书记、万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