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加强青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

吉林:加强青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存在上述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在学校中上述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如果我们从教育的角度看,可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知识表明,价值观意识在青年初期开始出现,在青年末期基本达到稳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青年初期很多青年人正在大学读书,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很不稳定,极富矛盾性。他们既热情拥护国家政策,又对国家政策不甚了解。既希望参与社会,又往往挑剔社会。自我意识强,自律能力弱。特别是一些学生的个人价值判断受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和影响,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习方面,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厌学现象,与之前为高考而挑灯夜战的情形完全不同。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学习,从原来追求更高分变成只追求60分,学习成为一种应付和负担。在生活方面,很多学生开始追求生活的安逸与享乐,甚至一些经济条件很普通的学生也开始追求奢侈品,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一些男生开始吸烟酗酒,一些女同学开始追逐名牌化妆品、服饰等。另外,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受过生活的艰辛与奋斗,他们不仅缺少奋斗的精神,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思想方面,一些学生具有个人主义倾向,价值观迷失,缺乏对一些行为的正确判断。有些青年大学生只想个人而不顾他人,只讲权利而不讲义务,只求索取而不求奉献,视个人利益为第一选择。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存在上述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在学校中上述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如果我们从教育的角度看,可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个受教育环境,家长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这句话在这一阶段显得更为贴切,这是我们古人常说的“身教胜于言传”。因此,家长的实际行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就特别关键。

其次,学校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大部分受教育时间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学校凝结了人类社会最先进、最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系统地、科学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学校并不是理想国,它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存在着各种问题。当下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三十年来的成就让世人瞩目,三十年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社会上的浮躁气氛、拜金思想进入到了高校,甚至进入到了学术界。高校的管理、教学都不同程度地沾染了这些思想,功利化已经不单是社会的专利,在高校里同样充斥着功利主义。看着导师们动辄几百上千万的科研经费,看着少数同学通过各种途径与老师建立的灰色关系,看着上一秒还在讲台上满口仁义道德的教授,下一秒却成了舆论浪尖上的讨伐对象,这些怎能不冲击着我们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怎能让他们不对社会充满怀疑呢?去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被称为史上最严师德禁令,明确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目前高校的师德水平有待加强。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观并号召广大教师争做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时也提出了“好老师”的四个标准。100天之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依托全国师范院校的优质资源、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创造性开展教师素养提升系列工程,促进我国亿万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该计划虽然面向中小学,但是目前的高校同样需要我们给予关注,高校教师的师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社会教育。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社会也是人的最终归宿。虽然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有着与陶渊明一样的隐居梦想,但是在当今社会想找到那样一方净土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社会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社会作为一所教育的大课堂成为了影响青年学生的重要领域。虽然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好的,但是还有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在影响着学生。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财富成了人们追逐的对象,甚至不择手段。加上社会大环境的浮躁,一夜暴富已经成了很多学生的梦想。现在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可是网络却充斥着不利学生成长的内容。各种网络游戏在不断地吸引学生,各种不良信息在不断地刺激学生,这些不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形成一种错误导向。社会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大环境,只有好的社会教育才能给学生营造好的价值观念,才能培养出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才。

综上所述,当务之急就是加强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连接、互为补充、互为渗透的关系。虽然各自有着特殊性,但是却有着共同点,都希望教育出优秀的青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所以对于青年的教育全社会都有责任。虽然目前我们的教育领域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三方教育融合的多种构想,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实现和谐统一的局面。在很多时候三方教育是彼此独立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抵触。很多学校精心准备的公德课,当学生回到家后就被彻底抛弃,因为家长会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告诉孩子要用私德去为人处世,早在民国时期梁启超就曾批评传统道德伦理中只注重私德而忽视公德。这是典型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统一的呈现,诸如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对青年学生的教育绝不能依靠某一方面的教育,也不能某一方面教育单独行动,三者要进行联动,寻找一条和谐统一的发展之路。

其次,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观享乐、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变化。他们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那些看似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的利益观念增强,关注自我实际利益,关心现实,面对社会价值的实现关注不够。高等学校作为青年教育的核心阵地,一定要利用好学校在理论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做到对青年的价值观引领。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希望他们能尽快投身社会,投身祖国建设。但是近些年一些大学生投毒、高智商犯罪等现象的发生,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教育的薄弱环节。针对圣诞节,一所高校打出了“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的口号,虽然在过不过洋节的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争论,但是高校有责任让学生们去思考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而引领学生学会思考,走出文化无意识。其实对于是否过洋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如何思考。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平、越来越小的今天,与多种文化的交互相融已经不可避免,广大青年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学会思考的独立性,提升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钱穆先生认为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观念、社会和技术,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学校教育一定要存在于观念意识层面,只有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观念层面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我们的观念教育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高校一定要利用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者。

当前,我国正朝着一个更加稳定、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目前的良好局面,协调处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探寻出一条适合青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确道路。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