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尽管化解过剩产能出现一些积极信号,但在过剩产能较严重的部分地区,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难度仍不小。化解过剩产能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也有所显现,一些地方粗钢、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等产能过剩比较严重,随着过剩产能的清理,这些地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基本判断与政策建议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如果我国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稳定,2015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
从投资看,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常态是稳定投资的关键因素,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激励服务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将会加快。制造业仍然面临化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制造业投资将会稳中趋缓。受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特别是近一年来房地产开工面积、商品房销量、销售额等持续下降的影响,房地产投资仍可能减速,但是商品房在建规模较大,房地产投资出现全面负增长可能性较小。从消费看,2014年随着经济总规模的增加和服务业占比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就业形势保持良好的态势,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将有助于稳定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同时,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有助于逐步减轻居民谨慎动机,推动消费稳定增长。此外,网购等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发展。
从外贸看,世界经济总体温和复苏,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出现改善态势,美国经济复苏基础比较稳固,欧元区经济也在缓慢改善,人民币汇率进入有升有贬的动态走势,将有助于我国外贸出口恢复到稳定增长状态。但是,新兴经济体仍面临较大增长下行压力,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出口仍然面临较多挑战。
立足当前形势,今年在宏观政策上,应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平衡,更加注重结构化调控,以灵活的市场、扎实的创新、宽松的政策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在确保经济增速和就业稳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化解各类风险,确保民生得到改善,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内生增长动力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考虑到我国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已经较大,债务杠杆率偏高,股权融资规模和比例短期内难以明显提高,今年应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适当加大政策力度。可以相应扩大增值税转型、“营改增”等覆盖范围;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放宽范围并降低门槛;更好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减轻企业成本负担、促进研发投资增长和企业技改升级,激励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发展,切实发挥税收政策效应。
“三期叠加”仍然是当前宏观运行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去泡沫、去杠杆、去产能”的任务较重。要密切关注各类风险的发展趋势,使用差别化政策逐步化解风险。小微企业对稳定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要相机使用好定向降准和流动性调节工具,建立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市场化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确保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能够真正惠及小微企业。要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生态经济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定向调控,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了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考虑将生态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纳入定向降准的考察范围,组建生态经济、高新技术领域的风险补偿基金和专业金融机构,加强定向支持力度。要通过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落后、过剩产能的生产成本,更好地使用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要利用财税、金融政策,激励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兼并重组,同时清理地方政府出台的越权减免税和变相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处理过剩产能的同时,让真正有活力、能够成为产业升级引领者的企业脱颖而出。
改革和创新始终是激发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要进一步扎实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强化改革的协同性和整体性,使改革的成果真正落地,要进一步为创新营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切实发挥创新对发展的驱动力量。第一,扎实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新一届政府推行的商事制度改革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成效,激发出了市场的蕴藏的活力,企业也尝到了改革“甜头”。然而,经济减速的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尚未根本解决,改革对企业活力的激发与经济减速对企业形成的压力正在进行一场“时间赛跑”。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发展混合所有制。二是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三是利用通胀水平偏低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水、电、油、气、运等资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改革。
第二,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创新驱动发展,是我们保持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一招,下一步,要切实为创新创造条件,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一是重视基础技术研发和公共平台的建立。通过政府采购和政策支持,组织和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支持基础性、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使用。二是强化人力资本培育。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基础,促进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进一步对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帮助这些人实现再就业或更高层次的就业。三是完善创新体制。从根本上扭转政府过度干预创新、过度参与资源配置的做法,将以往的歧视性政策转为普惠性政策,强化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大幅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及合并审批手续,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